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張小妹兩歲半時,媽媽發現她走路姿勢怪異,看東西也總是歪斜注視無法正視物品,就醫檢查後發現其雙眼皆有水晶體混濁的情況,混濁區域位於中央約3至4mm,確診為雙眼先天性白內障。
▲醫師鄭涵之提醒,如果發現小朋友眼球不自然擺動、行動上有不敢爬等情況,恐是白內障徵兆,應盡速就醫檢查。(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替該女童診治的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門診醫師鄭涵之表示,張小妹快三歲時右眼視力僅存0.2,左眼幾乎看不見,於是在三歲半時安排左眼置換人工水晶體。術後一個月,左眼視力進步到0.4,右眼為0.3,並在四歲兩個月時進行右眼手術。術後透過配戴眼鏡進行視力矯正以及每三個月的定期追蹤,張小妹視力逐漸達到正常人的標準,配戴眼鏡後的矯正視力右眼達0.9、左眼為0.8,已順利就讀國小一年級。
鄭涵之指出,白內障通常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罹患的眼疾,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先天性白內障發生機率約0.05%,不算太高,但其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患者與遺傳有關,以顯性遺傳為多,也就是說父母親在幼年時有過先天性白內障,孩子就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
此外,有三分之一的發生成因與環境有關,當母親在懷孕時感染到麻疹、德國麻疹,或有抽煙、喝酒、吸毒、藥物的不良使用,都有可能導致胎兒水晶體混濁。其餘三分之一的原因不明,但若是眼睛曾受外力撞擊、遭受外傷也有可能發生。
先天性白內障會因為水晶體混濁的大小或位置不同,影響發現時間。鄭涵之說,越早發現的患者通常嚴重度越高,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瞳孔中間的白色部分,也會有明顯的眼球震顫情形;但若是父母太晚發現異常而延後就醫,恐會造成光線無法進入刺激眼球導致弱視。
面對嬰幼兒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況,眼科醫師在檢查上會使用細隙燈,透過光源投射和光學放大系統,配合散瞳劑做詳細的眼底檢查,看病患是否有異常情形。治療則透過全身麻醉執行手術,小於一歲的孩子必須將混濁的水晶體移除,再配戴特殊的眼鏡或隱形眼鏡彌補所需度數,一歲以上的孩子在水晶體移除後,即可植入人工水晶體。
此外,白內障的發生也有單眼、雙眼的區別,單眼白內障較不容易被發現,且手術後必須遮住正常的眼睛,鼓勵病童多使用患眼做視力訓練,對孩子而言會有較大的排斥性,因此預後會比雙眼白內障差。
一般嬰幼兒的視力,通常出生三個月時能發展出固視,三歲時會發展到0.5、0.6,四歲時發展到0.7、0.8,五六歲即能達到1.0,因此父母如果發現小朋友看東西有歪斜、眼球震顫、眼球不自然擺動或行動上有不敢爬、不敢走的情況、甚至是瞳孔上有明顯白點,就必須要有警覺心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找尋是否在肌肉發展或視力發展上有問題。
另外,鄭涵之也呼籲若有懷孕準備的夫妻,可以注意家族史或做懷孕前的基因檢測,避免不當用藥及感染,以確保胎兒的健康。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莫逞一時樂,遺害百年身!
拒絕毒品 珍惜生命
健康無價 不容毒噬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吸菸害人害己 戒菸可減少健康的危害
吸菸能導致肺癌、心臟血管疾病及肺氣腫
孕婦吸菸 易導致胎兒早產及體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