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減重要留心 太輕死亡風險高五成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不少人認為,年紀大的人應該要控制體重,胖起來對健康會造成影響,不過最近國內有項最新研究顯示,60歲以上老人,如果體重過輕,即BMI(身體質量指數)小於18.5,死亡風險與正常體位者相較,竟高出50%,由此可知,「仙風道骨」並不利於長壽,主要原因是,身體沒有足夠的肌肉量保護,因此專家們並不建議高齡者刻意減重。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左2)說,維持老人健康,肌肉量的重要大於BMI。(圖/公關照)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表示,以他長期追蹤我國老人的研究資料,明確地指出,追求長壽健康,老年人不應該將BMI視為最重要的健康指標,更應該重視的是「肌肉量」。

許志成研究團隊自1996年至2008年追蹤約40萬名台灣本土世代,發現當人們介於體重過輕(BMI<18.5以下)與肥胖(BMI≧30)此兩種極端時的死亡風險,較健康體位(18.5≦BMI<24)和過重(24≦BMI<29.9)來得高。由此可知,無論是「仙風道骨」或是「臃腫肥胖」,一樣都不利於長壽。而且,同一系列研究也發現,即使體重較健康體位稍高一些,只要保有肌肉量,對身體就能生成保護作用,因此,專家們並不建議高齡者的刻意減重。他進一步說,全台65歲以上長者約有7.9%有肌少症,推估全台大約有20萬名老人有肌少症問題。

老人食慾不好吃得少,特別是蛋白質攝取不足,是引發肌少症和衰弱症的關鍵原因之一。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科學顧問,現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的潘文涵教授強調,研究發現,蛋白質攝取較高的老人,其肌肉量減低速度較慢,衰弱風險及症候都較少;而且,足夠的蛋白質能夠帶給老人較高的肌肉質量、肌肉品質、或肌肉強度。

潘文涵也檢視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發現,我國衰弱老人的每日飲食,六大類食物的攝取嚴重歪斜,經常白飯吃超過、奶類攝取不足、蔬果缺乏、油脂也偏低、堅果常沒吃;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營養組召集人黃青真提醒,老人要維持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來源食物的攝取量,且蛋白質食物的品質也要兼顧,建議常選擇魚類、介殼類、奶類,並搭配適量的蔬果、核果、全榖、健康飲品(茶),更能在肌少症和衰弱症的防治上更加分;若有咀嚼吞嚥困難的老人,也不要放棄,透過改變蔬果、蛋白質的食物質地,如切細、軟化,可幫助進食和攝取。

本土研究也發現,我國老人明顯不愛喝奶,每天奶類只攝取0.37至0.49份(杯),相較於建議的1至2份(杯)差距甚大。潘文涵呼籲,老人只要做到「每天2份奶」,即可輕鬆達到蛋白質攝取量,減緩身體衰弱和肌無力的現象,也可藉此吃進其它重要營養素,如鈣質和維生素B群等,改善整體健康。黃青真指出,有些老人排斥喝奶,是因為對乳糖不耐;建議可試試分次少量或加入優酪乳、優格等方式,或者選用低/無乳糖的牛奶。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