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柏青/新新聞
司改國是會議第三分組頻傳角力為哪樁
今年初,在匈牙利攻讀博士的張娟芬接受了參加司改國是會議的邀請,但她被分配到的第三組,卻充滿讓她難以想像的情境。針對分組會議,她描述「民與官鬥真的很難」!而原先法務部不斷推遲「檢察官定位」議題,卻突然願意提前談,令人摸不著頭緒。
在法務部重兵環伺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三組,從排定議程開始,就看到身為法律人的委員們為了「檢察官定位」問題,在檯面上下互相放話,反觀民間委員們的聲音,在輿論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不過,作家委員張娟芬試著突圍,在一個安靜的午後,向本刊緩緩傾吐與會以來的心聲。
▲張娟芬多年來追逐著人權司改議題,今年成了司改國是委員。(圖/郭晉偉攝影/新新聞)
勇闖司改叢林卻感受到虛耗
「我努力寫東西、參加各種NGO,沒賺什麼錢,只能節衣縮食過日子。我比較喜歡談主張,很難訪,這樣你的題材會不會太乾……」她的開場白直率又簡單。
一九七○年生的張娟芬,曾任《中國時報》開卷版記者,目前為專業作家,著有《無彩青春》、《殺戮的艱難》等書。她多年來追逐著人權司改議題,今年成了司改國是委員,但她被分配到的第三組,卻充滿讓她難以想像的情境。
今年初,籌委會挑選分組委員時,律師李念祖打了通電話給在匈牙利攻讀博士的她,「他問我願不願意參加司改會議,我答應了,但國外通訊不便,搞不清楚為什麼分到第三組,第一次開會,我也來不及參加,只能看錄影……」
看了錄影卻引燃怒火。她說:「議題有所取捨,我能理解,但本組邊刪邊加,像環境犯罪那種沒有爭議性、部會協調就好的議題,放在國是會議幹嘛呢?」而真正坐在法律高手如雲的廉政署會議室裡,一股「虛耗感」卻湧上來。
第三組不只內部對抗很強,她更觀察到:「非法律人的話語權很少,議程都控制在法律人手上,法務部不斷推遲『檢察官定位』議題,屢被提起的死刑、食安問題,都只是煙霧彈而已。」
法務部給的參考資料,提到台灣法律繼受自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強調檢察官是司法官。「我們的法律跟義大利有淵源嗎?它列這三個卻不列日本,就是因為日本檢察官是行政官,這是『有奶便是娘』的概念嗎?」她形容這種荒謬感時忍不住苦笑。
存在張娟芬腦海裡的審議式民主(指在公共議題的決策過程中,讓公民參與、充分討論來達成共識,以取代多數決),似乎也沒有在一系列開會過程展現出來。她表示:「如果能在資訊充足情況下談檢察官定位,就算結果跟我立場不一樣,我也不認為在浪費時間,但本組老是不要談這個不要談那個。唉!這就是虛耗!上次會議雖然達成不少決議,但那也只是讓虛耗感少一點而已。」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