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日前一名台大新研所陳睿哲搭乘立榮航空使用族名訂位,報到時遭地勤刁難,事後立榮道歉,卻以「陳姓原住民」稱呼他,陳姓學生再次發文表示,「感覺自己就像社會新聞,報導中的罪犯或是屍體一樣,人格主體完全喪失」,認為「用自己的名被稱呼」是對自己文化的認同。
▲圖/翻攝自臉書
陳睿哲在臉書發文說到,1980年代原住民正名就是「原運」的訴求之一,族人爭取10多年,在1995年內政部修正條例,原住民傳統名字可出現在身分證,不過以漢字義音表現,除了容易讓發音失真,更容易讓原住民傳統姓名,陷入漢族文化框架的窘境,因此常有馬先生(馬躍)、瓦先生(瓦歷斯)等情況發生。
陳睿哲表示,身分證並列羅馬拼音一直要到2003年,內政部再次修改條例,2005年台灣全面換發第六代身份證,有預留並列名稱的位置於漢語名稱之下,使用發音更為相近的羅馬拼音系統,拼音系統廣泛地在族語認證中被使用,羅馬拼音只是書寫符號,「對族人來說,是一種記下拼音和保存文化的『工具』,何來崇洋媚外之說?」
「nagao是我的名字,kunaw來自我泰雅族母親的家族。」只要是部落耆老,一聽便知他的部落或是來歷,陳睿哲期待「台灣人能用自己的名被稱呼」,無論用哪種族語,這是一種尊重,更是對自己文化的認同,盼政府應作為領頭羊,創造友善的環境讓大多數的人,看得懂別人的姓名。
▲圖/翻攝自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