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老闆,請問大陸妹一把多少錢?」、「老闆,今天的燙青菜有什麼?那給我一盤大陸妹好了」,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日常對話,但有想過,其實,這可能有歧視的意涵在裡面嗎?
▲福山萵苣被叫作大陸妹。(圖/資料照)
台大社會系教師李明璁在臉書發文指出,多年來他教社會學導論課,討論到命名(naming)、符號化的社會權力運作與污名效果,都會舉「阿茲海默症被稱為老年痴呆症」、或「福山萵苣被叫作大陸妹」為例子,提醒學生反思日常用語習焉不察的問題。相對於近來媒體大眾已逐漸使用「失智」取代「痴呆」,「大陸妹」還是被習以為常地慣用在生活中。
▲台大社會系教師李明璁。(圖/翻攝李明璁臉書)
他指出,「你可以想像如果美國人或日本人普遍都吃叫一種菜為『台灣妹』,不管有無所謂歧視惡意,我們都會覺得有點羞辱而不舒服不是嗎?」
李明璁說,即使有人考據,一個命名的詞源,可能是很多元歧異的組合,或許是隨口、戲稱甚至誤用的結果,所以不能苛責開始使用這個語𢑥的人就是意圖歧視他者,但當一個符碼接合上既存語境裡任一明顯輕蔑的負面意指,符碼就絕對不再中性無辜。
也就是說,就算「大陸妹」真是「中國大陸來的妹ㄚ菜」之簡稱(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大陸妹」這個符碼及其污名意涵,已經是預先存在於這樣菜名的簡稱發明,以致於如此(而非其他)命名的邏輯與過程,根本不可能是真空單純如維基百科的語意考據而已。
「當然,我們完全不需要責難持續慣用的人,因為問題不是人們用此語彙有無歧視意圖,而是性別與族群權力不對等關係的無意識複製。我們要反省改變的是後者」。
他透露,有幾位來自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旁聽同學來找我,說他們正在推廣「大陸妹」更名運動。我對於這種見微知著的反思實踐絕對大力支持!李明璁也摘錄曾品璇同學的行動說明,以及四張精美的圖檔設計,『福山萵苣≠大陸妹。用點菜終止歧視!』
▲圖/翻攝李明璁臉書
「1980年代開始,「大陸妹」字詞在大眾媒體出現,多泛指娼妓、走私來台的中國女子,報章驚悚的標題搭配「犯法」的影像,強烈貶義。隨著台灣加入WTO後,此菜在台灣與日俱增;那時市場對此種萵苣陌生,為了辨認特徵,它相較台灣萵苣來說,較為滑嫩可口,隱隱與過往新聞中「大陸妹」的影像、文章相符,隨著台語發音,名正言順地逐漸成為一種通俗的菜名;然而,「大陸妹」卻在歷史中染著國族和性別色彩。如今,多數人只知道「大陸妹」卻不知道此種菜的真正名稱:「福山萵苣」。
李明璁說,無處不性別,每一口呼吸都是性別,期待更多人捲袖而起,起身而行。據說頂好超市已經正名福山萵苣、全聯則稱之大陸A菜,從社群網路擴散鼓吹開始改變。
貼文引發關注後,李明璁在今(9)天凌晨再度發文指出,務必留意,所有試圖中性化其詞源的解釋,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大陸妹」對中國籍女性移民移工而言,就是一個性別與族群上的雙重貶抑、讓多數人不舒服的輕蔑稱呼。因此他才説,即使「來自中國大陸的妹丫菜」之類的詞源,是單純而沒問題的,但轉稱為「大陸妹」就不只是戲稱或簡稱的中性挪用了。它徹底就是一種帶著權力的命名行使,而且是不顧相對弱勢者與被汚名者感受的命名。
「最後再說一次,你希望有日本人或美國人,以什麼諧音或腔調或庶民俗稱或任何『沒有什麼歧視動機』的理由,就硬是要把某一種菜叫成『台灣妹』而且説已經約定俗成不能改嗎(『嘿我想要點或吃一盤台灣妹』)?親愛的各位,答案很清楚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