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保護小組今(8)天公布重大研究發現嬰幼兒受虐6成是腦傷,危重症兒保病例預後死亡達10%、重殘26%等結果,獲得世界級期刊刊登。
(示意圖/記者馮珮汶攝)
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兒虐通報人次自民國1997年19,147人次,成長至2016年之54,597人次,近10年來增加約3倍之多。
林口長庚醫院回顧90年至104年間收治的1838名、18歲以下受不當對待的兒少資料,每位兒少皆是社福單位成案的個案。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重症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該院兒保小組分成幾個群組分別進行研究,分析後有重大發現,兒少保護小組的成立與介入,確實可以增強對兒少保病例的通報;並統計該院的兒少保病例以0至6歲的嬰幼兒居最大宗,達82%;這些嬰幼兒受虐傷的部位,以頭部、腦部居多,約60%。危重症兒保病例預後死亡達10%,重殘26%。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內科部副部主任歐良修說,研究進一步以年齡層來看,兒少保病例各年齡層均以男性稍多,但是青春期以後12至18歲女性陡增,主要是性虐待案件增加,占了20%。通報場所以創傷急診最高,其次兒童內科急診,門診最少,不足2%。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黃璟隆表示,民國90至104年,因「兒少不當對待」入住該院加護病房的「危重症病童」遽增5倍之多,目前平均每個月有5位兒少保病例入住加護病房。他提到,在美國1000名受虐兒裡面有17位被發現通報,台灣1000位受虐兒被通報的只有3位,顯示未被通報的受虐兒還占大多數且不容易被發現,除了醫護人員要提高觀察力外,也需要鄰里長、老師、社工、警政等各界的幫忙,才有可能幫助更多受虐兒。
黃璟隆說,受虐兒大多來自高風險家庭,如家長長期失業、原生家庭功能本身就不好、經濟壓力、父母親本身就是未滿20歲的小爸媽等,更需要社會協助,呼籲若民眾經常聽到有小孩哭鬧、沒有人安撫、或是該去上學的年紀卻沒有去上課等,很有可能是受虐跡象,盡速撥打113或110伸出援手拯救可能受到傷害的孩子。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黃璟隆(中)呼籲,兒虐通報,除了醫護人員要提高警覺外,也需要鄰里長、老師、社工、警政等各界的幫忙,才有可能幫助更多受虐兒。(圖/記者楊晴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