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42歲印尼移工因發燒及腹脹痛就醫,發現白血球及感染指數升高,因此由其他醫院安排轉至成大斗六分院,一般外科主任劉俊雄醫師幫病人檢查發現有腹膜炎情形,經安排X光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側乙狀結腸周圍有膿瘍及彎曲的鈣化物,且整個腹內有腹水現象。
劉俊雄懷疑病人體內的鈣化物可能為魚刺或骨頭,經詢問,病人表示10多天前曾至溪邊釣魚,並烹煮與朋友飲酒同樂。因此,診斷應為魚刺穿破乙狀結腸造成膿瘍及腹水。
▲吞到魚刺時,民間一般的作法是喝醋、吞大飯團將異物吞下,這是錯誤且有風險的方法。(圖/成大醫院臉書)
經安排緊急手術,腹中膿水約700cc,而乙狀結腸附近有穿孔及膿瘍,於是進行乙狀結腸部份切除及吻合手術。術後傷口雖有感染現象,經第二次清創及縫合手術,病人於第16天後出院,回到工作崗位。
劉俊雄指出,當吞到魚刺等尖銳骨頭時,民間一般的作法是喝醋、吞大飯團或喝大量水以將異物吞下;但是,這些方法通常會造成雪上加霜的大災難,甚至會危及生命。他也提醒,如此一案例一邊吃魚一邊喝酒,容易醉吞魚刺,也不建議邊吃邊嬉笑,避免噎到,造成不堪之後果。
他說,誤吞魚刺,大部份可以由腸胃道排出。根據生理學研究,當腸胃道遭遇尖銳物入侵時,腸壁會擴張,藉由反射反應將鈍端拉向下方,避免造成穿刺孔,所以正常的腸胃道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根據統計,只有約1%的尖銳魚刺骨頭會造成穿孔,也就是大部分都沒有併發症。
「誤吞魚刺卡在咽喉深部時」,劉俊雄提醒,這時最好找耳鼻喉科醫師幫忙夾出,千萬不要迷信偏方。
魚刺若是卡在小腸與結腸交接處的迴腸末端,是最常造成腸穿孔的地方,容易引起腹膜炎或敗血症,需立刻接受外科手術治療;至於乙狀結腸穿孔,造成膿瘍及腹膜炎,則是屬於較少見的情形,像這位移工的魚刺經長途旅行,造成如此大的併發症實屬少見。
魚刺最後會卡關的位置在直腸肛門附近,也會造成膿瘍發炎,此時可藉由乙狀結腸鏡移除來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