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幸福空間/退休好幸福授權提供
想像自己進入高齡,身體活動越來越不方便,但身邊卻沒有一位子女可以時時陪伴在身邊,不想造成大家的麻煩,又不想與家人分開入住安養機構,這時還有哪些選擇呢?
鏡頭拉到了荷蘭,早在10幾年前就已經開始為社會上的老人謀取福利,將其老後的住宅、生活設想得十分周全,運用各種不同的模式,體現共享、共生的老後住宅概念,讓每個人都能找出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
跨代屋:和爺爺、奶奶當室友
▲圖片來源/退休好幸福
都會區的房價居高不下,並不只限於亞洲國家,這樣的現象,可說是全世界共同的走向,就連租金也不容小覷。
為了減輕年輕朋友們的負擔,兩年前,位於荷蘭的一座小鎮代芬特爾(Deventer)其中一家養老院(Humanitas retirement home),率先做出了楷模。院長西普克斯(Gea Sijpkes)因為受到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一份報告發表:「社交上的隔離與孤獨感會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便提出了交換計畫,讓學生每個月,利用30個小時的時間,陪伴院內的老人一起吃飯用餐、聊天、看電視,或者教他們一些新的事物,例如用電腦、科技產品等,即可換得免費住宿。
這樣的模式,不僅為老人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不再枯燥乏味,身心得以更加健康;同時亦可解決年輕朋友的經濟問題,並從和長者的交流中,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形成一種無代溝的互動模式。
▲圖片來源/退休好幸福
目前養老院與附近6所大學合作,大學生與160位老人共居在此。唯一的條件是不影響對方的生活作息,學生可以在院內自由活動,也能帶長輩出門散步、逛街購物;透過互動老人還學會了Facebook、Line等通訊軟體,或是e-mail的撰寫與回覆,與從前的老友搭上線、互相聯繫、保持關心。
像這樣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沒有像在家中與子女、孫子住在一起的壓迫感,同時還能結交到年輕的朋友。此項交換計畫的成功,也讓荷蘭多家養老院紛紛提出類似的計畫,以及義工招聘。
終身公寓:做自己的主人
荷蘭Humanitas管理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是人道醫療學者的Hans Becker於2017年底提出了一項理論:人們應該以追求生活中的快樂為主,當有一天,我們紛紛老去,可曾想過自己會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
大家不應該忽略想要得到快樂的內心,反而應該保持著這樣的態度,追求往後的居住品質。
▲圖片來源/退休好幸福/圖為情境照,非實際地點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Humanitas便開始經營所謂的 Apartments for Life(老人公寓),更發展出每個公寓獨樹一格的特點,吸引了外界不少公寓來與居民共生共存的模式,例如:美術藝廊、記憶博物館、小型動物園等,竭盡所能的滿足居住者的需求。Hans Becker強調,自己身為領導者,他希望老人公寓的居民們,能夠做自己的主人、養成大家庭思維。
這樣的概念類似老人住宅,若哪天身體出了狀況,也會調整社區中的醫療與照護資源,注重「活到老,住到老」的理念;居住者不必因為失能、失智就得面臨被迫離開的命運,強調以「終身公寓」設計為主軸,創造出一個通用的生活空間以及營造的設計方向。
目前,鹿特丹有15座終身公寓,包含社會住宅以及可以出售、出租的房子,約有2500位住戶。Hans Becker認為,雖然沒有人能抵抗衰老、身體機能變差,但良好的居住品質,最能夠賦予長者們自主的能力,為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
WoZoCo老人公寓:政府對長輩的貼心
▲圖片來源/退休好幸福/WoZoCo老人公寓
位於阿姆斯特丹的WoZoCo老人公寓,是由當地知名建設公司「MVRDV 」,受荷蘭政府委託,打造的低成本公共國宅,總占地7500坪、100戶,周圍環境清幽、交通便利,一個月租金約1000歐元(約臺幣35,000元)。
由於100戶的設計在阿姆斯特丹屬於高密度的住宅,政府也希望能保留周邊的綠化環境,屋內得提供給長者寬敞、無障礙的空間,因此在建築的設計上,所有長、寬、高都需要納入考量;狹長的設計讓每個房間都接收得到陽光,進而減少的暖氣的運作、達到節能減碳效果;而屋外彩色陽臺設計,則是考量想為居住者帶來每天繽紛又喜悅的心情。
締造理想的老後宅
從荷蘭的案例中,不難看出政府與在地學者對長者未來居住生活的關照與期望,運用簡單、互相互助、共享的模式,讓居住者保有自由打理生活環境的本能與機會,因為這正是一個快樂的來源。
或許,臺灣也能參照類似的作法,把原本老後要住進安養院的程序,變換成另類的住宅模式,結合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政策,使往後的居住環境,提升到最佳的品質。
《本文為 退休好幸福 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隨時分享居家設計大小事!
點這裡看更多►►►遇到人生第二春 該如何與子女溝通?
【幸福空間】電視節目播出資訊
週日 20:00東森綜合 (CH32)|週六23:00超視(CH33) |GSTV幸福空間居家台(CH14) 24小時播出HD高畫質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