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珮汶/台中報導
台灣高鐵每天從早到晚搭載旅客南北奔馳,高速行駛下其實軌道的磨損相當快,維修人力及成本也相當可觀。高鐵昨(30)日首度曝光烏日基地,耗資130萬美金(約台幣4千萬)的鋼軌探傷車首度對外見客,宛如高鐵的軌道醫生般,利用超音波技術,可以及早發現接觸區產生的金屬疲勞瑕疵,確保軌道安全。
▲圖/記者馮珮汶攝
高鐵鋼軌因需長年承載超過 500噸 700T 列車高速行駛,因此不僅可能造成表面瑕疵外,更可能產生無法由目視檢查看出的鋼軌內部傷損,因此台灣高鐵自2012年4月從美國引進「路軌兩用鋼軌超音波探傷車」,就像產婦進行產檢一樣,在軌道上利用超音波檢探技術,以探輪於高鐵鋼軌上進行非破壞性檢測,可及早發現因列車高速行駛後對輪軌接觸區產生的金屬疲勞瑕疵,提早進行預防性檢修、維護或安排鋼軌更換作業。
▲圖/記者馮珮汶攝
探傷車重要配備可分為「檢測台車」、「電腦檢測系統」以及「路軌器/轉盤」三部分,檢測台車左右共配置6顆探輪、30組檢測探頭,可依不同角度,從多面向以超音波進行檢測,讓鋼軌傷痕無所遁形。據了解,每年高鐵都會巡迴3次以上、採分段每月巡檢方式,750公里長的軌道大約每次要花4個月才會巡檢完成,時速大約在35到45公里,先由機器掃過找到疑似瑕疵或裂痕處,再由人工進行更精細的檢查。
▲圖/記者馮珮汶攝
台灣高鐵公司維修處協理鄭啟明表示,鋼軌探傷車每次出動,最少要有駕駛、工作小組負責人、檢測手等3個人一起,先用探傷車快速篩檢後,再由人工透過手持裝置進行詳細檢測。像是去年探傷車全台共檢測到20處疑似瑕疵的地方,但經由人工檢測後減少為10處。
▲圖/記者馮珮汶攝
鄭啟明說,鋼軌傷痕發生是不可逆的狀況,因此找到瑕疵後,若是2公分以下先紀錄、2到5公分經由焊補方式補強、若到了5公分以上就得進行換軌。早期未取得焊補技術前,每次換軌就得動用至少十幾名人力,現在有了這項補強技術,每次只需要4到5個人,除了可以大幅減少人力需求,同時高鐵也希望增強國產化的比例。
▲圖/記者馮珮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