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表示,「勞工平均收入已達4萬9989元,創下歷史新高。」引發熱議。對此,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孫友聯認為,必須更細緻去分析和觀察這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這樣才不會對處在苦難中的人視而不見。
除了「平均薪資」外,孫友聯認為也應關注多少人在平均薪資以下,根據主計處歷年公布的統計估算,低於平均薪資的勞工大約佔所有勞工的70%左右,這突顯了即使是以薪資所得為主要收入的勞工,內部所得差距仍甚大,以及和民眾感受較為一致的低薪普偏化問題。
另外一點則是「薪資中位數」,孫友聯表示,薪資中位數是將受僱者薪資依高低排序後,排名居最中間者即薪資中位數,代表受雇者一半比他低,一半比他高,當中位數等於平均數,代表分布平均,而當中位數低於平均數,顯示向低薪集中的現象,薪資分布較不平均。中位數較貼近民眾的感受,也較「平均數」來得相對精準和清楚明瞭。
▲孫友聯認為政府應更細緻分析統計數據。(圖/中央社)
孫友聯指出,以2016年年薪資中位數為40,612元,占平均薪資48,790元的83.24%,兩者相差約8,178元,也較2015年占比84.2%為低,突顯了台灣薪資不均擴大,以及低薪化的問題持續存在。
孫友聯也建議,若能更進一步地加入職業類別、性別或是專門技術水準等等,藉以進行交叉分析的深度探究,那麼,就可以更精準的確知哪些產業、勞工集中在這個中位數之下,比較可以探知結構性的因素,對於政府提出解決低薪問題的政策處方,有極大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