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車訊網
▲圖/車訊網。
分析指出,Tesla追求生產流程過度自動化是Model 3量產問題的罪魁禍首;過往Elon Musk堅持的創新和競爭優勢──在加州Fremont幾乎以完全自動化生產(連清潔都是工業型掃地機器人)的組裝線──正是該廠無法迅速擴張的原因。
電池是另一考驗
為了「打造最好的電動車」的堅持,Tesla工程團隊不斷挑戰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上限(亦可降低整車重量),Model 3的車載電池的能量密度在業內名列前茅,且新款電池的鈷金屬用量也顯著降低。與先前車型相比,該廠特別為Model 3設計全新的電池架構(採用體積較大的21700鋰電池電芯),並與Panasonic合作在內華達州1號「超級工廠」(Gigafactory)生產該款電池,換用原因並非先前的18650規格電池有任何品質問題,而是18650電池芯(過往筆記本電腦的電池規格)單顆容量較小(普遍在2~4Ah)左右,致使電動車內的電池模組串並聯電池芯的數量過多,每個電池芯單體失效風險機率較大(發生時將顯著降低電池模組整體性能),這些都導致18650電池芯在電動車領域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與之相比,21700電池(直徑21mm,長度70mm)其尺寸比18650電池(直徑18mm,長度65mm)更大,若僅考慮電池芯單體的密集堆積進行測算,採用30支21700電池芯的模組體積是採用40支18650電池芯的模組體積的1.1倍,但重量則僅為後者0.97倍。在同等能量下,21700電池芯模組所需電池芯數量可減少約1/3,而電池模組內的金屬連接件數量減少還可進一步降低電池模組的重量。前述設計使得Model 3電池能量密度顯著提昇,在化學配方上、工程團隊大幅降低電池內高價金屬鈷的含量(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提昇了鎳含量以保持卓越的熱穩定性,許多Model 3的車主測試過車內電芯後,宣稱其單顆電芯容量達到6Ah、整車電池模組的能量密度達到接近300Wh/kg,這個數據超越同業平均達20~30%。
▲Model 3整車電池模組的能量密度達到接近300Wh/kg,超越同業平均達20~30%,但對性能的要求也導致電池生產速度無法提昇。(圖/車訊網)
不過對性能的堅持也導致電池生產速度無法提昇,先前證實Model 3的生產受限於Gigafactory的電池模組裝配線,在這裡電池將被組裝為模組,每四個模組裝入一個鋁制箱體,從而形成Model 3使用的電池模組。由於該模組設計的複雜性及其自動生產流程,使這條生產線的生產時間比預期大幅上昇,一些電池模組甚至必須通過手工才能完成。去年Tesla聲稱其電池成本低於190美元/kWh,但據業內人士估計,只有該廠電池成本價格降至100美元/kWh以下時,才能明顯幫助Model 3銷售實現獲利。
資金危機或促成第三方完成整體收購
為了Model 3的生產與交付,2017年6月至今Tesla已經燒掉33億美元,若無新資金補充、Tesla車廠的帳上現金僅能維持到今年年底。
第一季財報顯示該廠營收為34.09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26.96億美元,但同期淨虧損也較去年同期有所擴大(達到7.8億美元),更嚴峻的是其自由現金流從上一季度的負2.77億美元已擴大到負10億美元。今年第一季末Tesla手中握有26.7億美元現金,較去年年底(擁有33.7億美元)明顯下滑,以目前的現金消耗速度,若無額外資金注入並協商債務展期,Tesla很可能在年底面臨破產危機。作為一位擁有汽車產業資歷數十年的傳奇,通用集團(GM)前副總裁Bob Lutz曾在2009年預言Tesla車廠將一路走向破產,如今他仍非常堅定的看空:「雖然Elon Musk是一個有遠見的夢想家,但是Tesla的製造成本比其銷售收入高出太多,過往該廠一直依靠資本市場的融資來維持運轉,可能還能再融到一輪資金,但錢燒完了也就沒了,按這樣的速度、未來破產將成為必然。」
除了積極籌資,目前市場也出現許多買家積極評估收購Tesla的傳聞,而其中可能性最高的買家就是消費電子產業巨頭Apple!日前美國金融媒體The Street披露:Apple公司正在洽談收購事宜,經過近期的股價下滑,如今Tesla市值僅有513億美元,而Apple的市值即將突破1萬億美元,光是帳上現金(高達2,850億美元)就可買下3~5家Tesla。不過Apple也面臨自己的煩惱:Steve Jobs過去後推出的各類產品缺乏革命性創新,該廠也積極尋找下一個獲利成長引擎。
▲Apple的市值即將突破1萬億美元,光是帳上現金買下Tesla綽綽有餘;不過Apple也面臨自己的煩惱:Steve Jobs過去後推出的各類產品缺乏革命性創新,該廠也積極尋找下一個獲利成長引擎。(圖/車訊網)
▲圖/車訊網。
▲先前Apple曾組成電動車產品研發團隊,後來因研發進度不如預期而決定解散團隊。(圖/車訊網)
▲Tesla產品採用一塊大號觸控螢幕作為中控檯,Apple收購後亦可在電動車及無人駕駛領域彎道超車並成功轉型。(圖/車訊網)
美式管理思維的Elon Musk一直用養豬(在最有價值的時候果斷出售)的思維創辦企業,從Zip2到X.com、再到支付工具PayPal,他先後創辦了三家企業並成功出售,而Tesla對Elon Musk而言也不是非賣品:早在2013年他就在股價下跌時洽談過整體出售給網路巨頭Google,之後卻因股價回昇而談判破裂。若成功出售、Elon Musk可將大把的現金投入Space X火箭計畫、超級高鐵、電動垂直起降噴射機等充滿想像力的新計畫,Apple亦可在電動車及無人駕駛領域彎道超車並成功轉型。
而Tesla收購案金額必將打破汽車產業收購金額交易紀錄(先前記錄是1998年Daimler集團以360億美元收購Chrysler),但若按照董事會給Elon Musk未來10年的薪酬補償方案來推估,該廠董事會認為十年內的企業價值將達到6,500億美元,對Apple而言、目前可能是絕佳的收購機會。
▲從長期趨勢來看,Tesla的發展方向毋庸置疑,但傳統車廠大舉進軍亦加大市場競爭。(圖/車訊網)
▲雖然目前未證實,但Tesla應於近期準備再次融資的計畫,備選方案是出售SolarCity太陽能部門、或評估整體出售/併購。(圖/車訊網)
電動車仍為趨勢
在過去幾年中,象徵未來發展方向的電動車始終是鎂光燈的焦點,愈來愈多的跨國汽車集團和創業團隊朝著電動汽車前進,這也側面印證了安全、節能和環保是汽車行業永恆的發展主題,更安全、油耗更低、污染物排放更少一直是汽車製造商及消費者追求的目標。宏觀趨勢的變化也支持電動車發展;在注重環保的歐盟國家(如法國、德國及北歐國家)、汽柴油車輛禁止銷售的時間表早已提上議程。
從長期趨勢來看,Tesla的發展方向毋庸置疑。起家於加州一條小巷內倉庫的Tesla與其他名列世界500強的汽車製造商完全不同,除了不需參與日常經營事務的Elon Musk,其他所有高階主管都在簡單裝潢的小辦公室裡辦公。這樣做的好處是決策的高效率:無需提早安排大型會議、撰寫提案,或是層層下達命令。省掉這些耗時的過程,重大決策的制訂非常迅速。
2002年開始到2012年這十年期間,Elon Musk先後成功創立了三家準上市公司,這樣的成就讓外界稱他為「真實世界的鋼鐵人Tony Stark」!實現多數人認為不可能的夢想,Elon Musk靠的是無人能及的執行能力,這也是他與其他中國仿效者的最大差異。Tesla過去多次面臨財務危機,但他們也一直以創新的方式進行融資,Elon Musk更曾自己提供過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並以其他方式幫助它擺脫困境,2008年上市前Elon Musk在公司資金耗盡前幾個小時才完成一筆4,000萬美元的債務融資,相信此次也有很大機會能夠化險為夷。
▲Tesla絕非非賣品,若成功出售Tesla車廠,Elon Musk可將大把的現金投入Space X火箭計畫、超級高鐵、電動垂直起降噴射機等新計畫。(圖/車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