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長者「失智」問題也隨之而來,去年就有約27萬人失智,衛福部預測未來失智人口只會持續增加。同時,勞動人口也可能受影響,因此,如何減緩、預防失智症成為重要課題。
▲高齡化社會推進,台灣失智人口將日益增加。(圖/翻攝自Pixabay)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年紀越大就越容易罹患失智症,從65至69歲3.4%的發病率,到90歲後發病率增加至37%,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未來20年失智人口將會以每5年1%的速度增加,也就是到2031年時會有46萬人失智、到2061年時則會有85萬人失智。
雖然去年失智人口有約27萬人之多,但是僅有6.2%接受專業照護,近50%都是由家人照顧,也造成了勞動人口因此離開職場,進而影響經濟與生產力等;失智人口增加連帶提高了醫療成本,據估計,2015年時台灣花了70億美元(約新台幣2000億)在失智症醫療、照護等。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有迷路、健忘,嚴重可能無法料理生活起居。(圖/翻攝自畫面)
失智症發病後可分為,初期、中期以及後期,最初會開始有健忘、迷路等病徵,但是因為病徵微小容易不小心延誤就醫;中期則會無法自己出門、搭乘交通工具,到後期可能連生活起居都需要旁人協助。
關於提前預防的撇步,「阿茲海默症」目前只能延緩惡化,尚無防治方法,但是「血管型」失智則可以透過飲食控制三高、閱讀、發展社交生活與戒菸的方式來預防。(整理:實習編輯劉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