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立斌/綜合報導
2015年6月27日,發生了台灣史上最巨大的公安事件:「八仙塵燃事件」。這場災害,造成15位年輕生命逝去,484名傷患身上留下坑坑疤疤的火痕。 在「八仙事件」屆滿三週年之際,有出版社出版《結痂週記》一書。
▲圖/翻攝自YouTube
書中詳述8位傷友的醫療、復健心路歷程,並找來台大醫院社工師黃佳琦、前消防署災難應變組組長林金宏、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消防暨災害管理學助理教授張賢龢、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單信瑜等專家、學者,從顏面平權、民眾與公部門的風險意識及災害不對稱性等面向提供專業意見。
此書紀錄8位傷友在事件發生後的復健心路過程:就讀台大心理研究所的簡苑玲,總燒傷面積高達75%,即便如此,她仍保持樂觀,「我很幸運,沒有傷到臉,也沒有截肢。」然而事件發生後,她與其他傷友一樣,承受社會大眾給予的負面標籤:「貪玩享樂」,即便在這之前,她每日在繁重的課業與打工生活中掙扎,沒想到一晚的放鬆,換來的竟是無情的火吻與社會批判。
▲簡苑玲意志堅強、行動力十足,成為凝聚傷友的力量。(攝影/李賢霖,出版社提供)
楊芷凌回憶事發當晚仍驚懼:「沒去過十八層地獄,但我想那就是十八層地獄了。」復健之路滿是荊棘,她仍試著與傷疤共存,甚至還幫傷疤取名,她直言,這是一場跟自己的戰爭;身為家中長女的羅雁婷,也是大學第一次出遊就遭遇意外,與她同行的友人,甚至喪失生育能力,透過家人的支持與繪畫,才得以支撐。
此外,家住花蓮的陳依欣,傷後全家一起投入復健,訪談中也突顯東部醫療與復健資源的不足;生日當天遭受火吻的鄭伃均,在傷後飽受失眠之苦,九個月來不曾睡過一夜好覺;愛運動的林祺育與好友六人歷經火劫,好不容易從鬼門關救回,然而他的好友卻不幸罹難,事發過後的第一個新年,他為自己與好友們許下的願望是:「新的一年,你們一個都不能少。」
懷抱廚師夢的張承騏說,社會大眾將八仙受難者看成一個群體,當電視台出現一個八仙傷友吸毒被逮的新聞時,所有八仙傷友均得承受社會的負面觀感,卻忘了這些傷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個性堅強的詹閎鈞在事件後總是淡然面對,但背後其實是基於「比下有餘」的自我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