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新聞/綜合報導
台灣運動員參加國際賽事,卻必須用中華台北名義參賽,最早要追溯到1956年,台灣當時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參加澳洲墨爾本奧運,沒想到遭到大陸抗議,必須改成福爾摩沙,之後幾次奧運還施壓主辦國,不讓台灣選手入境,就連國旗還有旗歌對岸也都有意見,大陸不斷從中作梗,1981年還以參賽權為由,逼迫台灣接受洛桑協議,這也是使用「中華台北」名稱37年來,最關鍵的政治性決定。
1956年墨爾本奧運,台灣以「中華民國」參與國際賽事,卻頻頻遭到打壓,被要求得用「福爾摩沙」才能參賽,中國從中作梗、處處刁難。1971年更對體育賽事主辦國施壓,導致國際奧委會在1979年以投票通過名古屋決議,讓「中華台北」逐漸萌芽,1981年再以參賽資格當作籌碼,台灣接受洛桑協議,正式更名中華台北,面對中國大陸刻意矮化台灣,2007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更曾公開發表拒絕參賽。
▲中國大陸在賽事上多次打壓台灣。
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我們絕對不參加,被矮化或被侮辱的絕不參加。」
▲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
時任民進黨立委余政道:「如堅持中國台北,台灣奧運代表團或奧運選手應該要抵制。」
▲時任民進黨立委余政道。
時任台聯立委何敏豪:「必須要以我們現有這個名稱,否則的話可以拒絕比賽。」
▲時任台聯立委何敏豪。
儘管最後還是以中華台北參賽,但中國大陸頻頻杯葛台灣參加國際賽事,「正名」這條路台灣走得顛簸,也讓民間團體發起連署證明,希望能向世界展現台灣是台灣,不是中華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