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韶
馬英九出手,吹皺了藍營政局一池春水
「馬英九文教基金會」今天正式成立,這是馬英九向外界宣示「高調進場」、「準備入局」的起手勢。有別於過去馬英九以選舉補助款捐款成立的「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由馬英九親自掛名並擔任董事長,選擇在這個時機與方式出手,其個人動機與後續政治效應引發各界遐想,對於藍營未來的政局更投下重大的變數。
▲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馬英九基金會成立茶會。 (圖/記者林敬旻攝)
就「發揮社會影響力」的策略來看,馬英九成立基金會不失一個具有戰略高度的佈局,進退有據而且攻守兼具;關鍵就在於基金會具備「智庫」的條件與功能,並藉此平台聯結藍營「產官學」的關係網絡。這可從馬朝政務官當任董事、以及郭台銘扮演金主角色中略窺一二。
小英基金會運作模式,提供馬英九相當的啟發
對於民進黨政治人物來說,要圖謀大位或是保持政治動能,成立個人掛名的智庫(相對派系型智庫)向來是可預見的理性選擇;不論是陳水扁的「凱達格蘭基金會」、蔡英文的「小英基金會」、蘇貞昌的「超越基金會」或是謝長廷的「維新基金會」都具備這樣的屬性功能。小英基金會的運作模式,自然提供馬英九相當的啟發,畢竟相較於國民黨傳統政客過去把智庫弄得空具形式(避稅或消化選舉預算)或徒勞無功(無實質影響力)的結果,馬的確是有其深刻的規劃與盤算。
智庫產生「積蓄社會能量,累積議價談判」政治意義。
一個成熟的個人化的政治智庫,在常態或在野時期就是扮演「創造論述、政策研究、交流對話與培養人才」的功能,並以固定的白皮書、政策報告或是定期刊物展現成果。一旦因應選舉的「非常需要」,智庫的組織架構與成員立即可轉型為「競選總部」架構,先前的社會關係網絡則轉進為「資源請款單」模式,各項的研究成果轉變成為「政策白皮書」或是「政策說帖」。直言之,在民進黨執政民調下滑、國民黨中央失能,馬英九官司纏身之際,成立智庫必然能產生「積蓄社會能量,累積議價談判」的政治意義。
由於民進黨上台就是立基於對馬英九執政路線的整體批判,因此2016年總統大選的選舉結果可視為匯集台灣社會反馬勢力的勝利,除非馬英九在兩岸與內政議題中有重大調整,否則未來馬智庫倡議的各項政策主張對蔡英文必無直接的威脅感,對於馬英九的各項官司,民進黨只嚴守司法中立與程序正義的立場即可。
相形之下,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吳敦義與朱立倫未來在2020年總統大選的佈局。國民黨黨中央目前幾已失去選舉機器的功能,而國民黨智庫始終難有作為,郭台銘的表態必然讓吳敦義芒刺在背;朱立倫雖高育仁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的平台以及長風幫的暗助,如何轉化成為選舉模式並且從上次「換柱重傷」中重建支持度與信任感實為挑戰。
姑且不論未來政局如何發展,馬英九的出手的確吹皺了藍營政局的一池春水。
《作者簡介》張宇韶,政大東亞博士所畢業,曾任陸委會簡任秘書,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