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辦理市地重劃一甲子,不僅翻轉老舊社區,帶來城市新風貌和增加土地利用價值,廣設的滯洪池也在這波南台灣豪雨成災時發揮功用。
高雄市政府地政局8/31日舉辦「市地重劃一甲子」系列活動宣告暨國家地理頻道「創新城市:高雄」紀錄片首映記者會,副市長楊明州細數市地重劃為高雄帶來城市新風華,並邀請民眾參與歷史時刻。
楊明州表示,高雄市從民國47年全國首辦第一期市地重劃,經過一甲子的努力,不論是期數或面積都為全國之冠,總共辦理128處,面積共達3619公頃。
一甲子來,高雄市政府透過市地重劃取得大型公共設施,例如文化中心、科工館、中都濕地公園、美術館和高雄巨蛋等,影響城市的發展脈絡。
▲副市長楊明州(圖)細數市地重劃為高雄帶來城市新風華,並邀請民眾參與歷史時刻。(圖/中央社)
0823水災期間,楊明州說,廣設的滯洪池及公園綠地貯留降雨,減輕災情。市府以打造海綿城市為目標,同時施設排水溝渠、箱涵,改善重劃區內外淹水問題。像是第84期重劃區取得北屋滯洪公園用地,滯洪池可容納約2.8萬噸的滯洪量,改善當地水患問題。
楊明州說,目前更活化閒置軍用土地及翻轉老舊社區,推動亞洲新灣區,讓高雄成為幸福宜居城市。
高雄市地政局出版「榮耀與傳承」套書,紀載這一甲子來為重劃付出工作人員及市地重劃帶給高雄轉變,並規劃9月5日至9月11日在高雄統一夢時代,舉辦市地重劃一甲子系列活動,楊明州歡迎民眾共襄盛舉,參與這歷史時刻。
這一甲子故事也吸引國家地理頻道製作「創新城市:高雄」,透過紀錄片呈現高雄市持續進化城市面貌,將在台灣、日本、韓國、東南亞、中東、大洋洲等地約40個國家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