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立斌/綜合報導
不少人會將心愛的手機裝上保護殼,也有特殊造型,甚至標榜「軍規級」非常防摔的手機殼。不過這些產品的成分潛藏的風險也不可忽視。消基會在夜市、網路賣場等通路找到20款手機殼,最貴高達1990元,最低僅百元有找,發現僅有8件標示清楚,且2件檢出塑化劑,更有8件驗出雙酚A。
▲消基會抽查手機殼,發現多數內含雙酚A。(圖/消基會提供)
消基會在2018年6月間,於大台北地區手機殼專賣店、網路、夜市等處購買20件樣品,售價介於88~1990元之間,其中有1件未標示生產地,其餘19件中台灣製造的有6件,韓國製造的有2件,中國製造的有11件。檢測結果如下:
重金屬(鉛、鎘)含量測試:19件樣品未檢出鉛及鎘,1件樣品檢出微量的鉛及鎘。
八種塑化劑含量測試:18件樣品未檢出塑化劑,2件樣品檢出DEHP塑化劑,含量介於0.8~1.0%之間。
雙酚A溶出測試:17件樣品未溶出雙酚A,3件樣品溶出量介於0.1~0.2 ppm之間。
雙酚A含量測試:5件樣品未檢出雙酚A,7件樣品含量介於3~10 ppm之間,8件樣品含量介於11~99 ppm之間。
消基會認為,手機殼屬於一般商品,但是目前國內只針對「玩具」及部分「文具」訂定重金屬溶出標準。放眼國際,歐洲RoHS(危害物質限用指令)規定,無論是家用電器用品、玩具、休閒或運動設備等鉛含量需低於0.1% (1000 ppm (毫克/公斤),鎘含量需低於0.01% (100 ppm);歐盟REACH法規規定,針對兒童可放入口中的消費品,其含鉛量需低於0.05%以下。
但台灣還沒有類似這樣的規定,在連兒童都有手機的今日,消基會建議主管機關增訂塑化劑含量的限量標準適用範圍,同時要求業者言加審查產品標示。
另一方面,消基會建議消費者,挑選手機殼前記得檢查商品標示,如購買PC類手機殼,須注意有沒有雙酚A。因使用乳液或油性保養品後接處含塑化劑或雙酚A的產品,會造成皮膚殘留塑化劑。因此建議多使用耳機通話,避免手機殼碰到皮膚。同時希望業者兼顧社會責任,提醒賣家商品須嚴格標示。
小知識:重金屬
重金屬一般係指密度大於 5g/cm 3 之金屬元素,國內普遍使用且量大者包括:砷、鎘、鉻、銅、汞、鎳、鉛及鋅等重金屬。其中「鉛」在環境分佈的相當廣泛,也被大量運用製造成民生用品,如製成塑膠安定劑、鉛酸電池、照X光的鉛衣、色料及釉藥及電線電纜等;「鎘」在工業的用途主要有製造電池、氯乙烯塑膠的安定劑及電鍍等,特別是顏料,除了藍色系之外,幾乎所有的彩虹顏色都可以鎘協助調成。
重金屬進入人體主要都是經由皮膚接觸、吸入及食入等管道,雖然大部分會排出體外,但長期累積也會導致慢性中毒。空氣中的鉛大約有50~70%會被肺吸收,而食入的鉛大約有15~50%會被吸收,雖然鉛在人體的半衰期約2~30天,但若被骨骼吸收,就可長達20年,對人體的中樞神經及血液系統的影響最大,慢性中毒會有頭痛、貧血及肢體末端感覺障礙等症狀,此外根據2015年WHO報告指出,無論是子宮期或發育期的嬰幼兒,也影響智力及行為發展。鎘在人體的半衰期可長達10~30年,主要是會蓄積於腎臟及骨骼中,主要是影響腎臟的鈣及磷代謝功能,如知名的「痛痛病」就是因為居民食用含有鎘的農漁產品,而使鈣質大量流失產生骨折及疼痛的症狀。鎘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一級致癌物,若吸入體內會增加肺癌與前列腺癌風險。
小知識:塑化劑
塑化劑是一種材料柔軟或液化的添加劑,除了塑膠製程之外,有些也用於混凝土及石膏牆板中以增加其加工性。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塑化劑至少有上百種以上,其中以「鄰苯二甲酸酯類」(PAEs)塑化劑最常被用於塑膠中,通常愈軟的塑膠,塑化劑的使用量也愈大。目前國內對消費品的塑化劑沒有一個統一限量標準,分別散見在各CNS標準內,常見塑化劑含量標準為0.1%,本次測試參考CNS 4797「玩具安全(一般要求)」規範8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及其混合物含量總和不得超過0.1%。
小知識:雙酚A
雙酚A(bisphenol A)主要用於製造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及環氧樹脂的原料,PC的材質具有耐熱、透光性佳及耐衝擊等特性,因此廣泛用於製造嬰兒奶瓶、水瓶、行李箱及手機殼等。但由於雙酚A的結構類似雌性激素,因此在國際間已被歸類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當雙酚A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造成功能混亂,在有些研究中甚至指出,雙酚A與第二類型糖尿病及心臟疾病有關。此外,研究也證實雙酚A可以經由皮膚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