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時序逐漸進入秋冬,天氣也轉為濕涼,越來越冷的空氣,除了過敏外,流行性感冒也伺機而動,大大的威脅著你我及孩子們的健康。「如何提升免疫力」也成為父母及上班族的一大課題!
▲健康食品。(圖/愛合購提供)
除了在飲食選擇方面多加留意,大部分的消費者也會同時添加保健食品,增添營養、提升免疫力。但保健食品能夠增加免疫力嗎?市面上的機能性食品這麼多,該如何選、如何吃才能吃出免疫力?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近日舉辦2018良食脈動Food Pulse系列講座,找來灃食智庫-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潘敏雄以『免疫調節與食品的關係』為主題,傳授消費者使用保健食品的正確觀念。
潘敏雄列出免疫系統異常的三大疾病:
免疫系統功能太弱:容易得各種類的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肝炎等。
單一免疫系統功能太強:容易對多種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可能造成呼吸系統過敏或氣喘、蕁麻疹和皮膚過敏等。
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失去辨認功能,開始攻擊自身的細胞組織,可能造成的疾病包括老年癡呆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另,他也說明提高免疫力食品的食安及迷思:
迷思一、免疫力越高越好嗎?正解:錯誤!許多人認為免疫力越高比較不容易生病,但免疫力過高的情況下會造成不正常的發炎反應、過敏反應等等,因此維持免疫功能的平衡才是保持健康的方法。
迷思二、健康食品吃越多越好?正解:錯誤!健康食品具有其功效,然若是與一些長期服用藥物同時食用將可能造成危害,請務必於購買或食用前告知藥師或醫護人員,避免交互作用發生。如:銀杏與阿斯匹靈/抗凝血藥物同時服用,可能會延長凝血時間,造成出血量增加等危險。紅麴與降血脂藥物同時服用,可能會造成血小板不易凝集的問題。服用過多深海魚油,其含有的 EPA 亦可能造成血小板不易凝集的問題等。
迷思三、健康食品吃了會馬上見效?正解:錯誤!健康食品不是藥物,不會有所謂的療效,亦不能作為治療疾病使用。醫療用途的產品,都必須經過嚴謹的求證過程,才能取得藥品許可證當作藥品來販賣,也才能公開宣稱具有經過驗證的醫療效能。民眾不應因為服用這些產品而忽略最根本的飲食、運動和正常作息。
迷思四、什麼食品都可稱為健康食品?正解:錯誤!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規定,符合下列條件者屬健康食品:
一、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
二、特別標示或廣告「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
以上一為本質、二是行為,兩項條件都必須符合,才能被所稱之健康食品。
迷思五、如何選購健康食品?
1.不要自我診斷自身或親友的疾病,去購買廠商宣稱有療效的健康食品,一定要經由醫療人員診斷後,再詢問醫療人員自己是否適合服用。請與藥師確認健康食品與目前服用的藥物沒有交互作用。
2.勿隨意推薦別人使用來路不明的健康食品。
3.消費者購買健康食品,必須詳閱其包裝及標示之完整性,如包裝上需要有(1)健康食品標章(2)健康食品字樣章(3)許可證號碼(例如:衛署健食字第000000號)等之標示。其他如有效期限、廠商名稱及電話等資料,亦應詳細註明。
4.消費者可上衛生署網站或食品資訊網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InfoHealthFood.aspx?nodeID=162查詢健康食品相關資訊
潘敏雄也提供選擇『停』『看』『聽』三要訣:
『停』下:冷靜思考是否確實有需要及對健康是否有幫助,仔細『看』:閱讀包裝上之「標章及核准字號」、「警語」、「注意事項」、「建議攝取量」及該產品「保健功效」之實質意涵,食用前請務必『聽』:請教「醫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之建議,正確選購食用真正對自身狀況有助益的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