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展現風度!蔡英文:民進黨贏是民主,國民黨贏也是民主

記者張之謙/台北報導

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中慘敗,執政縣市從13個掉到剩下6個,總統蔡英文在第一時間就辭去民進黨主席一職,並表示將深切反省、檢討。蔡英文今(28)日在臉書以「給黨員的一封信」為題,再次向所有民進黨的支持者表達歉意。

▲蔡英文在臉書向支持者致歉。

蔡英文【給黨員的一封信】全文:

在11月24號的選舉中,民進黨繳出令人失望的成績單。身為黨主席,我要負全責,我要再一次向所有民進黨的支持者表達歉意。

同時,我也要恭喜中國國民黨,民進黨贏了是民主,國民黨贏了也是民主。我謹向所有新當選的縣市首長,致上最大的祝福。

敗選辭黨主席,是民進黨負責任的傳統,但我個人辭去主席,只是整個敗選檢討的起點。整個執政團隊,包括總統府、行政院、黨部,都必須虛心接受人民的鞭策,並且勇於改變。 

我說過,最該改變的人是我。所以,在辭去黨主席之後,我覺得有義務向全黨同志,說明我這幾天的反省,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敗選的檢討反省更加全面。

改革沒有錯,但我們在這次選舉當中,用很大的力氣告訴人民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我們改革的決心。我或許可以告訴人民,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是過去改革的過程中,累積下來人民對執政者的不滿,確實在這一次衝擊了我們選舉的表現。

尤其是,在我們推動改革的同時,我們沒有給予受影響的人足夠的撫慰。我們在往進步價值前進的時候,沒有注意到社會大眾有沒有跟上。我們追求經濟、能源、空污轉型的時候,對於跟不上轉型速度的弱勢者,沒有提供足夠的關懷和協助。

我們急於應變,沒有妥善照顧那些經濟變動中及轉型中,無助的弱勢者。我們追求台灣轉型的長期目標時,忽略人民現在的感受。而且,我們常用專業語言解釋國家政策,以至於沒有跟人民溝通的效果。

再加上執政團隊推動及執行政策時,有時候未能考慮周詳,讓民眾的生活受到影響,經濟無感,用人失當等等的因素日積月累,都是國人同胞對我們感到不滿的原因。

我再強調一次,這些挫敗。做為執政團隊的領導者,我要負起責任,也一定會深切反省。

我擔任總統後,在緊湊的行程、國安事務及每天的政務上,耗盡了大部分的時間。我忽略了總統應該成為這個國家的主要溝通者。尤其是應該將人民的感情及感受,注入到行政團隊,讓人民對施政有感。也因為跟社會的溝通不足,讓社會團體的期待跟政府施政產生落差。

當我為了降低社會衝突,刻意在價值分歧的議題上,選擇沉默或模糊時,人民不會因為我的沉默而停止分裂。我雖然做出決策,但沒有站在第一線領導,這導致了社會更分裂。支持者不知道要如何辯護,反對者則聲音越來越大。我們被夾在中間,想要求取兩邊的平衡,卻被兩邊攻擊。

過去這兩年多來,在很多議題上,我們希望時間換取空間,也能有較多的時間,和不同意見者溝通,但一拖再拖的結果,終究導致人民的不耐與不滿,讓支持者失去熱情,甚至讓整個台灣有一種被困住了的感覺。

網路時代的政治已經跟2016年我當選總統時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察覺到社會劇烈的變化,但是我們跟社會溝通的方式顯然跟不上變化的速度。現在,台灣人民用選票給我們上了一課。整個執政團隊都要展開檢討,政治要明快,要有節奏感,要讓人民有感。政治其實就是給答案。 

我已經卸下黨主席的職務。民進黨的新主席,將是選舉產生,不是高層指定。接下來,整個選舉的過程,就是黨員意志的凝聚過程。 

我相信,在新的主席領導下,民主進步黨會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檢討。我們不會閉門造車,而是要打開大門,接受社會的批判,進行改造。 

在黨要繼續往前走的此時此刻,我也要自己反省一下,總統兼黨主席的問題在那裡。在總統不再兼黨主席之後,黨應該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過去由總統兼任黨主席,雖然有助於執政團隊的整合,但也會讓黨失去了原先草根、基層的性格,無法發揮與社會基層接軌的功能。

因此,辭去黨主席之後,我期待黨能有更獨立的意志,能更貼近人民的思維與感受,而不受限於執政的思維,更能做行政團隊的諍友,替基層人民發聲,更能與社會團體互動溝通。 

各位同志,面對台灣人民給我們的指教,我們只能用具體的行動及更好的表現,贏回國人對我們的信心。這個時刻,民進黨人可以大鳴大放,但是不該互相指責。責任由我一肩扛起,同志之間不必互相為難。

民進黨過去也失敗過,但是,每一次我們都透過反省再站起來。辭掉黨主席,但是,我會做一個很不一樣的總統。我期許所有執政團隊,虛心檢討,勇於改變。台灣人民會疼惜民進黨,會再給民進黨機會。謝謝大家。

#小英期中檢討

【#直播中LIVE】2024臺中電競嘉年華跨界風潮!引領電競與運動創造新視野
大數據推薦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 vs 日本 LIVE直播聊天室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