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今(28)天一早迎著晨曦,上萬名跑者集結在台北市政府、大佳河濱公園兩地,準備參與國家地理頻道主辦「2019世界地球日路跑—要塑膠還是要地球?」減塑路跑活動,有專家應淨水品牌之邀,公布全台水質評鑑地圖,呼籲以純淨濾水取代瓶裝水。
▲活動大使江宏傑呼籲全民減塑
台灣長期響應環保社會責任,持續贊助「世界地球日路跑活動」的BRITA,這次攜手活動大使江宏傑一起呼籲全民落實減塑;江宏傑表示,塑膠垃圾危機已經嚴重汙染地球,為了下一代思考,大家對於減塑行動不能再輕忽敷衍,由他率先做起,在居家生活或運動的時刻,以重複使用的濾水壺取代飲用瓶裝水,愛地球的最好方式就是立刻實現「濾」生活!
江宏傑坦承,以前為了方便都習慣花錢買瓶裝水,但同時也製造了塑膠垃圾。現在則逐漸地養成準備隨身型濾水瓶的習慣,也為女兒準備了專用水壺,不僅可以減少使用寶特瓶,同時還可達到淨水的好處,兼顧喝水品質與環保。
▲鼓勵民眾選擇可重複利用的飲水產品,邁向有效減塑的第一步
BRITA台灣碧然德公司總經理金則蕙表示,台灣人每年約丟棄超過45億支寶特瓶,其中大多數為瓶裝水,塑膠廢棄物產量驚人,然而塑膠產品並不是萬惡的,但要思考如何物盡其用、不浪費資源,才能為下一代守住永續節能的生態環境與未來。以品牌地濾水壺為例,每個濾水壺生產過程的碳足跡只有等量瓶裝水的3.6%,使用一年的濾水量就可以取代2,000支瓶裝水,僅僅以2018年的銷售使用量推估,已和消費者一起為地球省下了3,700萬支寶特瓶,相當於242座101大樓,共減少6,478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要善用且重複利用優質塑膠產品,將功用發揮到淋漓盡致,就能達成有效減塑的第一步。
另,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李書安教授提醒,生活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棄置在環境中的塑膠垃圾,幾乎都難以分解,成為破壞環境、污染水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生活中減塑、減少環境中的塑膠廢棄物,已經是刻不容緩的議題!許多民眾日常都會順手購入瓶裝飲料或是瓶裝水,因為在台灣不僅水價低廉、飲料多樣化,滿街林立的超商也讓大家更易於取得,然而想要健康喝好水,不妨採用愛地球也愛自己的方式,可用自來水搭配淨水裝置,去除餘氯並淨化水質,讓水質與口感都能大幅提升,對個人健康與環保也都有很大的幫助。
李書安教授針對台灣自來水公司-本月22日發布最新全台153個淨水場水質進行整理分析發現,高雄市、雲林縣、彰化縣、屏東縣四縣市的水質硬度超過180mg/L的淨水場比例相對於其他縣市偏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布之硬水與軟水的基準,依換算碳酸鈣之量為標準(mg CaCO3/L),水質超過120mg/L即屬硬水,超過180mg/L就是超硬水。
▲消費者多加利用濾水壺、濾水瓶
李書安教授提醒,水的硬度太高時喝起來並不可口,也容易產生白色沉澱的水垢,若是水垢附著在容器或加熱器上,也可能造成加熱時間延長、浪費能源,建議民眾可以採用淨水裝置來降低自來水的硬度。
台灣的自來水雖然已都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出廠時可直接飲用,但自來水公司仍不鼓勵直接生飲。李書安教授提醒,因為國內時有開挖馬路挖斷管線與修理管線之情形,有些城市的水路管線也年久失修,加上台灣環境特殊、地震頻繁,地形起伏的變化也相當大,這些因素都提高了管線毀壞的機率。經過這些管路運送到各家庭的自來水很有可能在出廠後受到污染。許多用戶也裝有蓄水池或水塔,但若是沒有定期清洗,也恐有被污染之虞,故自來水的生飲仍存在有很大的疑慮。
另外,國內水廠或是常用水源大多透過加氯消毒,避免水生傳染病經由水源散佈,以確保民眾的用水安全。雖然自來水輸送至家戶時餘氯會揮發大半,但有些人對餘氯的味道可能還是很敏感,尤其台南地區的水源餘氯值偏高比例較其他縣市多。李書安教授建議民眾加強飲水安全,應避免直接生飲自來水,可以透過淨化水源來有效降低水中的病菌或有害物質、減少餘氯,改善飲水體驗,也唯有提高飲用水的水質,才能確保身體健康。
▲使用自來水搭配淨水裝置,去除水中雜誌與餘氯、同步淨化水質,讓水質與口感都能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