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孩尿床不是故意的...恐影響社交!醫:出現3問題應就醫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小朋友尿床很正常的觀念需要被扭轉,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推「623」口訣,超過6歲、每月兩次在夜間尿床,症狀連續三個月以上的孩童,家長應盡早帶其至兒童泌尿科或兒童腎臟科就診,尿床治癒率可達9成。

▲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表示,尿床可能影響孩童社交、心理狀態,甚至是學習效果。(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資料照)

孩子尿床不只會讓家長忙著洗被單,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楊緒棣理事長表示,尿床可能影響孩童社交、心理狀態,甚至是學習效果;他分享印象深刻的個案,一名小二男童尿濕了八件褲子而被母親責備,從此以後男童每晚睡覺時總是怕尿床而睡不好,甚至起床後發現自己尿床,只好主動去洗澡及把尿濕的褲子藏起來,掩蓋自己尿床的事實。近期,學校將於暑假期間舉行三天兩夜夏令營,男童擔心尿床症狀被同學發現,不但不敢參加,甚至連通知單都不敢帶回家。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泌尿科主任王大民也說,曾碰到一名六年級孩童,在繳交畢業旅行通知單之前來就診,經詢問後發現,12歲的他,每週仍有3至4次的尿床狀況,而且此狀況已經超過半年以上,導致這名孩童自信心不足,心靈受到創傷,提不起勇氣繳交參加畢旅通知單,害怕外宿夜尿被同儕取笑。

所幸,上述2位患者在接受「口服抗利尿激素類藥物」治療後,夜間尿床的症狀皆獲得改善,小二男童鼓起勇氣參加夏令營,而準國小畢業生也開心地參加了人生第一次的畢業旅行,心中沒有遺憾。

楊緒棣說,尿床又稱為夜間遺尿症,即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無意識排尿;依據國際及台灣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5至10%的學齡兒童受此疾病影響,其中男生尿床的比例較高,大約是女生的1.5倍到2倍。若不分性別,則每100位五歲的兒童中就有15至20位有尿床現象 。

楊緒棣說明,臨床上認為造成夜間尿床的主要原因可分為三類,包括「夜間多尿症」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膀胱過度活動」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

王大民表示,尿床是一種發育不成熟的疾病,上述2位患者確診為「夜間多尿症」時,會先以行為治療,像是導正孩童不恰當的喝水習慣、晚餐別吃火鍋,避免因為飲食太鹹而水喝得過多,及培養規律性解尿習慣,並規範孩童於睡前2小時少喝水。如果行為治療沒有改善夜間尿床的問題,則可考慮採用鬧鈴治療或藥物治療。

楊緒棣呼籲,家中孩子已經6歲以上、每月仍然夜間尿床2次(或以上)、夜間尿床症狀長達3個月(或以上),就應找出病因,及早至兒童泌尿科或兒童腎臟科就診檢查。他補充,透過完整治療尿床治癒率可達9成,不過還是有約1成的患者可能受到先天性尿道狹窄、膀胱神經病變等因素而無法治癒。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財劃法》修法爭議、公投加嚴等事項 韓國瑜召集黨團協商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