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每周喝1次酒?最新研究曝:下咽癌風險恐飆19倍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喝酒恐提高頭頸癌風險。因國人酒精消耗量持續上升,為了解酒精對頭頸部哪個部位危害最大,國衛院持續追蹤頭頸癌患者與非頭頸癌者,從飲酒習慣中發現,有喝酒且飲酒量多的人,會提高頭頸癌發生率,尤其下咽癌風險會較一般無飲酒者增加19倍;且也發現酒精會促進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

▲國衛院研究表示,每周飲酒1次,頭頸癌風險恐增1.6倍。 (示意圖/pixabay)

就台灣而言,自1997年實行菸害防治法之後,男性吸菸的盛行率從1996年的55.1%降為2017年的26.4%,男性嚼檳榔的盛行率也從2007年的17.2%降為2017年的6.1%,吸菸與嚼檳榔的人口顯著下降。相反的是,國人的酒精消耗量卻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共同合作,針對飲酒行為對於頭頸癌的風險及預後的影響進行研究。

參與該研究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副研究員張書銘表示,此研究以問卷方式進行調查,自2010年持續收案到2018年,共有1400位受訪者參加,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700人,前者為頭頸癌個案,後者為非頭頸癌個案,並且每一位都進行血液檢體與DNA檢測,不分性別來看,ALDH2基因變異者超過半數;從飲酒習慣中分析,研究發現,1周喝酒1次,不計算飲酒量多寡,頭頸癌會增加1.6倍,進一步分析,下咽癌風險會提高19倍。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表示,從一般民眾的喝酒習慣大多是大口喝酒直接吞,很少含在嘴巴中再慢慢吞下肚,這樣的喝酒行為是否跟下咽癌風險提高有關?這不容易研究出來,但可能有關係。

研究也顯示,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其中,好發的頭頸癌類型為下咽癌,其次為口咽癌與喉癌;並發現,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國衛院今(25)日說明酒精對於頭頸癌風險及存活的影響。(圖/記者楊晴雯攝)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的研究指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張書銘說明,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然而,如果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在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悸之外,也因為無法有效代謝乙醛,導致乙醛容易在體內累積,因而增加罹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ALDH2基因變異在我國相當常見,大約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的情形。

張書銘說,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頭頸癌的罹癌風險呈現正相關,整體而言,22%的頭頸癌與飲酒有關。研究結果也發現,酒精代謝基因ADH1B與ALDH2的變異將會影響酒精致頭頸癌風險的程度,其中,約50%的頭頸癌發生率與飲酒有關。此外,有飲酒的人需要戒酒超過10年,才能將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降到與從未飲酒者相同。

劉柯俊說,只要喝有酒精的飲品都有可能提高頭頸癌風險,該研究是提醒民眾不要喝任何含有酒精的飲料。 國衛院癌研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同時探討飲酒對於頭頸癌預後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有飲酒的頭頸癌患者,死亡率比沒有飲酒的頭頸癌病患來得高。張書銘進一步說明,有飲酒的患者被診斷出頭頸癌時,多半屬於末期,不僅腫瘤面積較大,也比較容易發生轉移,這代表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惟背後的作用機制仍需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研究。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柯文哲羈押67日 陳佩琪臉書頻發文惹「串證」爭議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