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民間和閩南地區通常會把織女稱為「七娘媽」,傳說祂是玉皇上帝七個女兒中的么女,祂的手藝非常精巧,在天庭是負責編織神明的衣服和天上的雲彩,被民間人們視為編織之神。
▲七娘媽(圖/寶島神很大)
七娘媽除了被當作編織之神外,更是被台灣人民視為兒童的守護神。會被當成守護神是因為織女的六個姐姐,看到妹妹的愛情被自己媽媽活生生的拆散,非常同情妹妹的遭遇,所以就暗中保護了織女跟牛郎的孩子,讓這孩子能順順利利長大成人,因此發展出七星娘娘(織女和六個姐姐)是小孩守護神的說法。
▲祭祀七娘媽(圖/三立新聞網)
在以前社會,因為醫學不發達,常常會有嬰兒夭折的案例出現,當時人們為了減少這情形發生,就有讓神明收做「契子」的習俗出現。民眾相信讓自己的兒女成為神明的義子、義女,就能透過神明力量讓孩子能平安健康長大,如果順利長大到16歲,就一定要回廟中還願。
此習俗在台灣則被稱為「做十六歲」。相傳「做十六歲」最早是從清領時期台南市一帶開始,是男孩的專有習俗。當時商行林立,需要許多大量的勞力來搬運貨物,可以常看到未滿16歲的小孩來工作貼補家用,不過薪水也只能領半薪。以前台灣社會認為16歲成年人才能領全薪,故會在男生16歲時會舉辦盛大的典禮慶祝從男孩變成男丁。
之後「做十六歲」演變成女生也可以來進行,並且融入了七娘媽生。父母會在幼兒週歲前後準備香燭、花果等供品到七娘媽寺廟祈願。
▲做十六歲(圖/三立新聞網)
如果讀者家中有幼童存在,可以趕快到七娘媽寺廟進行「做十六歲」儀式,就算現在醫療比較發達了,但讓小孩平安長大的的方式永遠的不嫌多。(黃唯碩報導)
【寶島神很大】最貼近生活、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每週三22:30三立台灣台29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