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請問民進黨,為何不大聲要求、讓台灣加入亞投行?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陳敏鳳(美麗島電子報)

2016年總統大選顯然是驚心動魄的一局。國民黨方面,沒有明確的總統候選人,內部挺朱挺王亂成一團;民進黨的壓力則來自於外部,美國和中共方面,似乎比預期得早施加壓力,民進黨如果不及早調整思維,離總統的最後一哩路仍然崎嶇不平。

2012年總統大選前AIT台北辦事處包道格,在選前一番小小地表態,被美國以官方言詞輕輕帶過,綠營人士則以包道格一向偏藍來解釋,但這卻無法釋疑,在當年總統大選變成小英敗選的原因之一。

蔡英文(取自臉書)

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2016年選舉離投票日還有十個月的時間,外界也在期待蔡英文在四月十五日之後,可以提出具體的兩岸政策,千萬不能因為勝選在望,就有所忽視。果然,又有一位前美國官員施藍旗跳出來痛批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還把蔡英文四年前去美國溝通的過程,講得一無是處。

其餘包括與美國相關的管道也釋放類似的訊息,這次綠營不能再把施藍旗解釋為傾向藍營者,更不該視其為卸任官員,以美國官方的紀律,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由卸任官員負責扮黑臉,那是不合理和邏輯的。那其實只有一種意義,就是代表美國官方的意思。

只是這種訊息比預期來得早,非常突然,並且措詞極為不友善,說難聽點,等於是指著蔡英文的鼻子罵人。美國這麼早啟動這種動作,從好的方面來看,是要提醒民進黨,早些準備,另一方面也代表中共方面非常焦急。

剛剛過世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被認為是擅長介於亞洲與歐美的溝通中介者,他讓新加坡站在一個戰略高點,既代表亞洲價值,又好像是歐美通,可以左右逢源,充分發揮小國戰略的靈活性,成就了新加坡。

這種不偏一邊不靠一邊的作法,國外有李光耀,國內則有柯文哲,他的無黨籍模式,不靠綠不靠藍,讓他有更大的市政空間,而長久以來,民進黨在兩岸的立場太過明確,戰略也太過死板,立場可以堅守,但戰略和態度則嫌呆滯,未來中美在亞洲的競爭,勢必加劇,若不適度調整,吃虧不只是民進黨,也是台灣。

柯文哲、李光耀(取自臉書、維基百科)

(合成圖/取自維基百科、柯文哲臉書)

過去不管馬政府或者民進黨,其實都是偏向美國的,但美國在亞洲勢力面臨嚴重挑戰,如果台灣持續捲入,將會是兩大之間難為小,未來的台灣局勢,很可能就像目前多數的說法,由美中共管改為中美共管,不管是亞洲或是台灣。

面對這種局勢,民進黨勢必要跳脫過去的思考模式,所謂跳脫過去思考的模式,可以從兩方面下手,一是調整對中共的惡意,二是調整對美國的好意,讓自己可以充分在二大之間扮演最大值的角色,而不是被兩大夾殺,成為犧牲者。

如果從第一個方式下手,就是大幅調整自己的兩岸政策,回到中華民國憲法,及黨綱回到台灣前途決議文,這點是最合理且不傷自尊的,沒有一個政黨已經執政八年,還不承認依此憲法就任的正副總統等以下的所有官職。

而回到台灣前途決議文乃是民進黨對台灣民尊重的表現,何難之有?對於中間選民來說,如果民進黨無法誠意面對兩岸,就像無法誠實面對扁案一樣,政黨支持度難怪會不停地下落,屆時,到選舉時,如果因此又招來美國的反彈,那恐怕來不及因應了。

第二個必須跳脫的思維,就是擺脫被美國吃定的感覺。如果美國卸任官員可以對未來可能繼任總統的人選,指三道四,那就不是民進黨的問題,也不是蔡英文的問題,而是美國是如何看待台灣人的問題,覺得台灣可以予取予求?要進美牛就進美牛,要進美豬就進美豬?

對此,民進黨應該向美國嚴重抗議,而國民黨如果不站在黨派的立場,也該替台灣人講一句話才對,但卻視此為當然,尤其是民進黨,只要中共講一句就立刻反擊,美國如此傷禮節卻可默默不作聲,不被人看扁也難。

現在中國大陸最大的動作就是成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也是中國想要抗衡美日亞洲銀行等策略,前副總統蕭萬長將赴博鰲論壇,有意與大陸商談台灣加入亞投行。國民黨的策略和要求並不意外,民進黨呢?

在此中美正在為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角力不已之際,民進黨為何不站在戰略高度,為何不站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大聲要求讓台灣加入亞投行呢?如果不擺脫被大國玩弄的位置,台灣永遠就只能被擺佈。

雖然中共積極要求世界各國加入亞投行,自從英國投入之後,法國和義大利及奧地利等也決定加入,韓國也有意,日本則要看美國臉色,像這樣經濟性的區域組織,即使台灣要求加入,中共也未必同意,所以國民黨要求加入,中共考量的是不是會讓台灣有國際組織的能見度,但如果是民進黨出面要求,那是不同的局面。

至少向美國傳達了民進黨不是美國附庸,請至少給些敬意,同意中共也不一定是敵人,在經濟上絕對可以合作的。如果民進黨的領導人永遠停留在舊思維,永遠沉迷自己雲霧中模糊可見的勝利,那勝利或許來不了,勝利前的最後一哩路絕對是備感艱辛的。

#亞投行不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