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中心/戴巧伃報導
台灣是海島型的地理環境,又位於亞熱地區,所以在明末時期以來就被其他國家視為「瘴癘之鄉」,就連日本人在侵略台灣時,日本士兵不是被台灣人所害,而是被台灣的氣候打敗,許多人患上了瘧疾。
在梅雨季節後,就要迎接又濕又熱的五月,悶住又黏膩的感覺真令人不好受,在農曆五月,又是24節氣的「立夏」正好是蚊蟲孳生,容易生病的季節,所以一到夏天,就會看到四處都貼有防範登革熱的宣導海報、布條。
在漢代之前,五月是被當代的人們視為「惡月」的,五月五日就理所當然的被看成「惡月惡日」了,所以到了這天,就必須進行驅邪、避瘟疫的活動,也就是我們所過的端午節。
▲二龍競渡之龍船為台灣傳統形式(圖/邱彥貴攝影)
除了從漢代遺存的習俗中,為了祈求吉祥,而將五色絲線編成的「長命縷」繫在手腕上以外,還有大家格外熟悉的掛艾草、戴香包、貼五毒符等習俗。節日中大家最期待的環節,當然是從清代就存在,用來祭江、驅水疫的龍舟「競渡」文化。
▲鹿港龍舟下水前道士點睛。(圖/謝宗榮攝影)
那龍舟跟瘟疫又有什麼關係呢?前面提到台灣的五月氣候,容易滋生病媒蚊蟲,造成人的疾病藉由蚊蟲擴大傳染,除了蚊蟲作為疾病的媒介,再來就是透過水了,因為人的生活不能脫離水,所以也經常因此而造成重大的病亡情形。
然而,在古代漢人的認知當中,水中最主要的神獸就是龍了,而龍與水的親密關係是大家所認同的,又因為舟跟船是我們從古至今,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所以當時的人們,就讓龍神信仰與舟船結合,將龍神的力量,透過舟船來驅逐藏在水中的瘟疫和邪毒。
▲鹿港龍舟下水祭江。(圖/謝宗榮攝影)
所以龍舟就是驅逐瘟疫的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之一,龍神信仰雖然極少被提起,但卻像空氣般充斥在傳統習俗、民間信仰當中,也常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文章內容改寫自民俗亂彈(丙申年端午特輯(四):道教逐瘟與端午競渡的斂毒習俗)。
想知道更詳細內容,可以到:http://think.folklore.tw/posts/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