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被封「最憂鬱城市」 嘉義市衛生局公佈數據澄清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4/30 16:28 新增嘉義市衛生局新聞稿】

生活壓力好大,別忽視憂鬱症已經找上你!《中國時報》報導,根據中央健保署統計資料,國內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在5年內就增加26萬多人,直至去(2013)年已有百萬人受憂慮症所苦,而嘉義市的憂鬱症人口佔比擠下台北市,成為最憂鬱城市。但嘉義市衛生局今(30)日召開記者會,提出數據佐證,澄清嘉義市是一個生命力強韌的城市。

台鐵等車上班族-flickr-*嘟嘟嘟*

圖取自flickr-*嘟嘟嘟*

根據《中國時報》27日報導,健保署統計2013年全台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超過1百萬人,雖然台北市服用抗憂鬱藥物人數仍最高,但依縣市人口比例來看,嘉義市有13%的民眾服用抗憂鬱藥物,比例還比台北市的7%高了近1倍,其次3至5名依序為花蓮縣、新竹市、台中市。

但嘉義市衛生局今(30)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報導內容僅以醫療消費端的用藥數量判斷是否有憂鬱症,也沒排除外地民眾前往嘉義市就醫的人數,判定標準過於狹隘,對平日致力促進民眾心理健康的人員不公平。

圖/嘉義市衛生局提供

   澄清「嘉義市為最憂鬱城市」說明新聞稿

有關媒體報導本市為最憂鬱城市,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說明如下:

一、標題結論有待商榷:

(一)嘉義市醫療資源豐富,除服務市民外,亦服務許多外縣市民眾,該媒體之報導可能將於本市就診之民眾均列入本市服用抗憂鬱藥物人數,其算法有待商榷。

(二)依據本市5家精神科指定醫院103年資料顯示,服用抗憂鬱藥物人數總計1萬2,727人,其中嘉義市市民6,070人(47.7%)、嘉義縣4,935人(38.8%)、雲林縣724人(5.7%)、其他縣市998人(7.8%),綜上,於本市醫院就診服用抗憂鬱藥物人數之外縣市民眾比率達52.3%。

(三)僅從醫療消費端以用藥數量判斷是否有憂鬱症,並不符合流行病學的概念,應該從醫療提供端來確認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資料。

二、標題結論有失公允:

(一)評估一個城市幸福或憂鬱的指數,非單一面向即能論斷,需有嚴謹可公評的指標評估

(二)綜觀嘉義市歷年自殺死亡率數據,嘉義市是最低的縣市之一: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02年資料顯示,嘉市自殺死亡率12.9人/每10萬人口,全國22縣市中排名第18名,另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公布103年資料顯示(衛生福利部尚未公布),嘉市自殺死亡率14人/每10萬人口,全國排名第15名;另依據衛生福利部102年資料顯示,嘉義市65歲以上長輩自殺死亡率18.67人/每10萬人口,全國為31.55人/每10萬人口,全國為本市1.69倍,另自殺防治中心公布103年資料顯示(衛生福利部尚未公布),嘉義市65歲以上長輩自殺死亡率21人/每10萬人口,全國為30人/每10萬人口,22縣市中全國排名第19名,嘉義市長輩自殺率為全國最低城市之一。

(三)自殺死亡率與憂鬱症有相當高度的關聯性,若本市為全國最憂鬱之城市,理論上本市之自殺死亡率不應如此低。

三、標題結論抹煞努力:

(一)媒體報導應從找出問題著手,而非採用一驚悚之標題,讓平日對此議題犧牲奉獻的相關團隊人員,其努力完全被抹煞。

(二)衛生局平日即致力於本市心理健康促進,為提升民眾對憂鬱症認知,亦於社區辦理講座及憂鬱症篩檢,自98年起至103年共篩檢長輩10,589人,累計為本市長輩人口數之32.94%,103年辦理心理衛生宣導計51場次、13,538人次參加,另市府教育處針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建設處協助農藥商及民政處協助里幹事、里長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社會處為弱勢族群連結社會資源,警察消防協助儘速送醫,此外還有張老師、好消息協談中心、生命線及第一線醫療人員,協助解決民眾情緒的問題。

(三)本市積極讓憂鬱不再羞於啟齒,而是勇於就醫,協助民眾不致因延誤治療導致將尋死意念付諸行動,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我們應該給勇於就醫的民眾及努力的團隊一個喝采,協助民眾不致因延誤治療導致將尋死意念付諸行動,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嘉義市〜一個生命力堅韌的城市而非最憂鬱的城市。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
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即時掌握更多重大新聞,請按讚追蹤【三立新聞】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setnews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柯文哲羈押71日 不提延押抗告剃光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