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邱建一開講/一株含羞草 隱藏荷、法、義、英、中的交流史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住在台灣中南部的民眾對於含羞草並不陌生,這種植物一被碰觸到羽葉就馬上閉合,從春末到秋天開著絨球狀粉紅色小花,是一種像野草一樣到處蔓生的亞灌木植物,常一叢叢出現在開闊的公園草地或是水澤邊。但也由於它全身長滿了毛刺,所以有人對它也沒啥好感就是了。

▲郎世寧〈畫海西知時草〉上方有乾隆皇帝的長篇題跋。(圖/邱建一提供)

1645年 荷蘭人引進含羞草入台

比較少人知道,含羞草(Bashfulgrass/Mimosa pudica)並不是台灣的原生種植物,而是來自於南美洲的巴西一帶,大約在375年前引進台灣。根據記載,引進的時間點是在1645年左右,此時荷蘭人剛驅逐了西班牙人的勢力,往南北兩路進發,台灣的西部平原都已納入了荷蘭人的統治範圍。

沒有人知道荷蘭人引進含羞草的理由是甚麼,這種植物不能食用,當時也不是藥用植物,所以沒有經濟價值。但我們知道荷蘭人向來對園藝觀賞植物很有興趣,在17世紀早期,當時的荷蘭叫做「聯省共和國」,而在荷蘭本土的有錢人很喜歡蒐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特植物,在自家豪宅建造自己的專屬花園,這是生活的品味,也是炫富的方式。所以,含羞草有可能被當作「觀賞植物」而被荷蘭人引進台灣。

不過,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含羞草根本就是偷渡進來的。種過含羞草的人都知道,它的種子發芽率很高,而且可以忍耐乾旱,甚至已經儲存了幾年的種子幾乎不用甚麼特別的儲存條件,只要播種,7到10天之內就會立刻發芽成長。這種植物的種子帶有倒鉤毛刺,很容易附著在紡織品的表面,例如裝糧食的麻布袋之類的物品。此時荷蘭同時擁有美洲貿易的西印度公司,與亞洲貿易的東印度公司,荷蘭有橫跨整個地球的貿易網路,透過帆船的運輸,各種物資在全世界各地流通。

不管怎麼說,1645年之後台灣就已經出現了這種來自美洲的植物,而且開始到處蔓延生長。

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版的《赤崁集》刊有台灣府同知孫元衡寫的〈羞草詩〉:「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過了幾年之後,含羞草的名稱正式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的《諸羅縣志》被命名:「含羞草,高二、三寸,葉似槐。爪之,葉即下垂,如婦女含羞然。」自此這種植物有了正式的定名,在此之前它有各種名稱:見笑草、怕醜草、感應草、知羞草(羞草)、知時草(海西知時草)……。

以上這些名稱多數是散見於詩人吟詠與民間故事當中的俗名,但「海西知時草」這個名稱卻很特殊,它來自紫禁城的皇城之內,而且可能是皇帝親自命名的。

▲郎世寧〈畫海西知時草〉,台北故宮。(圖/邱建一提供)

紫禁城的第一株含羞草

現今在台北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有一幅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1688-1766)在65歲繪製的巨幅掛軸〈畫海西知時草〉,在展出時得用故宮最大的展覽櫃才能完整展出。這件作品上方有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八年(1753)寫的長篇題跋,包含御製詩〈題知時草〉六首。

這篇乾隆題跋很清楚地交代這株出現在紫禁城的含羞草的來歷,以及它的植株型態。根據乾隆的說法,當時的清廷叫它「僧息底斡」或「知時草」,而且它還是外國使節進貢的種子,在內廷經歷過一段時間培植後,才成長成郎世寧繪製的那個樣子:

「西洋有草,名僧息底斡,譯漢音為知時也。其貢使擕種以至,歷夏秋而榮,在京西洋諸臣因以進焉。……。」

乾隆寫下這段題跋的時間點是在1753年,距離荷蘭人引進含羞草至台灣的1645年已經有100年之久。而從乾隆的題跋看起來,當時北京的紫禁城並不知道有這種植物的存在,大概是因為含羞草是亞熱帶植物的關係吧?北方人不知道有這種植物的存在,所以皇帝看到這種植物時,才會玩心大起的寫了詩,還一連寫了六首,再叫郎世寧把它畫下來。當時清廷為它取名「知時草」,這是因為含羞草每天白天打開羽葉,而一到傍晚又闔上葉子的緣故,又因為這是來自外國使節進貢的,所以又加上「海西」二字。海西就是清代對西洋或西方的通稱,意思是大海的西邊。

有趣的是,乾隆在寫這個題跋時,還是露出一點點的我乃泱泱大國的天朝心態,他在題跋結尾時說「遠珍非所寳,異卉亦堪題。」大意是說,這含羞草雖然遠從西方而來,但也不過是一顆草而已,不過也算是奇特的花卉,所以我雖貴為天子但也還是幫它做個題跋!

而乾隆說的「僧息底斡」可能是來自Sensitiva的音譯,至於這棵含羞草的來歷雖然乾隆沒有說明,只說是外國使節進貢的種子,經過中研院的學者賴毓芝仔細梳理史料研究,證實是法國傳教士湯執中(Pierre d'Incarville,1706-1757)在1753年獻給乾隆的禮物。湯執中在前往中國之前,與法國的皇家植物學家往來密切,他被派遣到中國的目的除了傳教之外,同時也擔任法國科學院的通訊院士,負責收集東方植物的標本與種子。

紫禁城的含羞草 來自英國園藝商

1740年,湯執中抵達北京的同時,恰巧英國皇家科學院的植物學家也希望獲得東方的植物與標本,不過外國人收集植物的標本與種子,遭遇重重的官僚阻攔,並不順遂。此時,湯執中為了激起紫禁城對植物的興趣,透過英國的皇家科學院,再經過倫敦的園藝商,取得來自美洲的含羞草種子,並在1753年將種子進獻給乾隆,並在同年的夏天種下紫禁城的第一棵含羞草。

湯執中進獻知時草的作法是很成功的,至少引起了乾隆本人對植物的興趣。而湯執中也因此被允許進入皇家園林採集各種植物標本,之後他又再進獻了好幾種來自西方的植物,這些植物被繪製成〈海西集卉冊〉,總計有八種來自遙遠的西方的植物。

▲郎世寧〈畫海西知時草〉上方有乾隆皇帝的長篇題跋。(圖/邱建一提供)

乾隆在1753年看到的含羞草,到底最後的下場為何?有沒有在紫禁城繁衍出它的後代出來,歷史沒有記載,我們也不得而知。含羞草的原生地是亞熱帶,在攝氏10度以下就會停止生長,所以它也大概無法度過北京的寒冬,這也是為何台灣的中南部很常見到含羞草,但北部罕見的原因。不過,透過學者的研究,我們知道在隔年(1754年)二月,郎世寧對乾隆面奏:「知時草盆景需用玻璃罩。」可見得這棵含羞草至少在隔年春天依然存活,紫禁城為了保全它渡過嚴寒的氣溫,還特別製作了玻璃罩隔絕北京冷冽的空氣,而且大畫家郎世寧似乎被乾隆指派照顧這株含羞草。

從1645年荷蘭人在台灣引進含羞草,到1753年長出第一棵北京紫禁城的含羞草,在這100年間小小的一棵含羞草,居然牽動了一段中西交流的歷史故事。荷蘭人、法國人、義大利人、英國人與中國人,都與這棵小小的美洲植物有關。歷史不只是歷史而已,這不是很有趣的故事嗎?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 vs 美國 LIVE直播聊天室
大數據推薦
【94要客訴】謝宜容聲明對槓賴清德?神隱多日拋影片道歉2024.11.22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