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要致富,先修路是古代的一句諺語,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不管是甚麼產品都可以很快的運送,當然也就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在古代,運送是很難的,古時運送的叫作鏢局,運送時叫運鏢,水陸就是用船,陸路就是馬匹,對於農產品的運送是難上加難,而像是"荔枝"這種水果,在南方產,北方人想吃可不容易,關於運送荔枝,古時候的人可是想盡辦法。
宋代大文豪蘇軾就愛吃荔枝,當他得罪朝中權貴貶官嶺南,初嚐荔枝驚為天人,寫詩提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除了他,還有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他愛吃荔枝眾所皆知,她又是怎麼吃到荔枝呢?陝西地方不產荔枝,加上保鮮期短,三五天後就走味變質,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這樣記「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古時候為了運送荔枝,人力物力需耗費代價頗大。(圖/資料照片)
所以要把荔枝趁新鮮把荔枝從嶺南到長安,交到唐玄宗與楊貴妃手裡,在當時可是耗費極大的人力和馬力的。《新唐書·后妃上》寫道「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當時的官員所採的方式,新摘荔枝不去枝葉,裝在瓷器或是竹筒密封,快馬加鞭送往京城。
說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過去設有驛站,傳遞消息,運送貢品,每30里一驛,為了運送荔枝可能需要日行三百里或是五百里,所以一天至少要走六驛,為了新鮮的荔枝,可是累死不少馬匹,明末學者張岱《夜航船》「唐天寶中,貴妃嗜鮮荔枝,沛州命驛遞,七日夜至長安,人馬俱斃」。
相傳雍正帝也愛吃荔枝,當時的官員滿保為了討好皇帝,想了一個拍案妙招,當時很多福建的人民會在家裡自己栽種荔枝樹,雖然小但是味道不輸老欉荔枝,於是他想了一個方式,乾脆整株栽種,然後在結果期前的兩個月,就走水路運送,到京城的時候就剛好成熟了,這種桶栽的方式,讓雍正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