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醫生!我覺得我得了疫情焦慮症!」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大聲喊著,同時急著描述在疫情期間生活受到的各種影響,她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又正好家中遇上多種狀況,先生住院小手術,頻繁進出醫院,看到醫院防疫規格很緊張,害怕自己及家人得病;和先生一起經營的公司,目前營運停擺,害怕疫情再下去,養不起員工,對未來抱持悲觀想法。
▲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層面廣泛
近期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晚上都緊張睡不好,睡醒都全身痠痛、疲累,常常發脾氣,經常和先生起衝突,提不起勁去處理該做事物,只想逃避,不知該如何是好,因此求診。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門診觀察發現,最近因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主訴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本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因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
疫情影響層面廣!施佳佐醫師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四方向:
(1)健康-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
(2)關係-在家時間變長,原本相處問題暴露,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為保持社交距離,外出遊玩受限,調劑及緩衝紓壓管道減少。
(3)經濟-各行各業影響,收入減少。
(4)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不知疫情未來走向,影響未來規劃方向,無所適從。
三徵兆要注意!施佳佐醫師提到,當疫情影響到出現下列三徵兆即要注意,適時紓壓緩解,避免病情惡化,可考慮就醫:
(1)超過一般預期反應的焦慮、憂鬱及身心不適感:如焦慮、憂慮、情緒起伏大、恐慌、易怒、強迫意念行為、坐立不安、無法靜止感覺浮躁或不耐煩、疲累、無法專注、肌肉緊張、睡眠障礙等。
(2)嚴重悲觀負面想法,甚至出現自傷輕生想法及行為。
(3)造成自身顯著痛苦或人際衝突、工作能力下降等。
危機可能也是轉機,施佳佐醫師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學習在家紓壓新方式;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看見自己擁有,珍惜已有,學著感恩;慎選網路資訊,多接觸正能量文章或網路視頻,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盤整自己生命中重要大小事的序位,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外資源及選擇。
施佳佐醫師說,面對因疫情引起的焦慮症,要經由適當的治療及心態上的調整,才能與疫情和平共存,而不會對生活失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