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水產試驗所今天表示,古寧頭北山海岸及安岐海岸牡蠣肥滿度與月初相比大幅消瘦,因肥滿度不佳,導致牡蠣黑色部分的組織變得明顯,研判是溫差大且悶熱,又逢雷雨有關。
▲金門古寧頭北山及安岐海岸的牡蠣肥滿度與月初相比大幅消瘦,也因肥滿度不佳,導致牡蠣黑色部分組織變得明顯。(圖/金門縣水試所提供)
縣府發布新聞稿表示,5月中旬以來,縣府建設處和水試所接獲牡蠣養殖戶反映牡蠣生物體出現櫛狀鰓呈現明顯黑色,或養殖區水體漂散類似油花污染斑點等情況。水試所人員獲報後立刻與相關單位趕赴古寧頭北山海岸及安岐海岸了解。
水試所表示,這兩處地點的牡蠣肥滿度與月初相比大幅消瘦,初步判定因肥滿度不佳,而導致牡蠣黑色部分的組織變得明顯,應是與當時天氣溫差大且悶熱,又逢雷雨有關。
水試所養殖所技士黎錦超表示,當天在古寧頭北山岸際潮池內發現有球型棕囊藻,立即採樣了解。他說,牡蠣等到生殖腺飽滿後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比如暴風雨後的鹽度變化或者是滿潮帶來的溫度變化等,就會開始排卵、放精,但此時也是牡蠣最虛弱時,如果再加上天氣或溫度劇烈變化,後續就有可能因體弱而導致開殼。
黎錦超說,牡蠣成熟的精子和卵子被排出體外後,就會在海水中受精、孵化並發育,水中的幼苗隨波逐流,自然附著在載體上開始成長。
此外,有蚵民反應養殖區水體漂散類似油花污染斑點,懷疑有污染情形。水試所表示,接獲反映立即邀集建設處、水試所,以及環保局人員查看,發現水體並無異狀,現場並無油氣或油污情形。
但為求謹慎,相關人員轉往古寧頭沙崗海灘,發現當地水體也並無異狀,經民眾提供的相片判定,應是球型棕囊藻,通常大雨過後,陸地的雨水衝入海中,金門地區周遭海域營養鹽會增加,加上沿岸海流蓄積,在海邊就會造成藻類的增生,對於養殖區水質無影響。
有鑒於極端氣候,未來類似事件在夏季或季節轉換發生頻率有增高的可能性,水試所在2019年因縣內部分養殖區牡蠣夏季不明原因大量死亡,採集樣本20件,委託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學系進行病理切片檢查,結果並未觀察到特定病原的存在,而且由病理切片的判讀,這種情形較傾向是飼養管理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