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EMBA一年招收人數超過三千七百人 轉型三大方向!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 / 張彥文

1997年,台大管理學院開辦台灣第一個EMBA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隔年,政大EMBA開辦,從此二十多年來,掀起台灣高階經理人與企業主修讀EMBA的風潮,並形成一種特殊的台灣文化。

台灣目前有超過五十所的學校提供EMBA碩士學程,一年招收人數超過三千七百人,勢力龐大。

學程方興未艾四大主因

許多上過EMBA的人,會把某某大學第幾屆EMBA,印在名片上,代表一種身分。彼此見面時,即使就讀不同學校EMBA,也可以有不少共同話題。若是同校校友,那就是「自己人」了,關係馬上大不同。

專家分析,EMBA會在台灣流行起來,主要有幾大原因。

一、課程需與時俱進、不斷提升

政大EMBA執行長黃國峯點出,管理學院必須與時俱進,例如,不少學校EMBA採取套裝課程,產銷人發財包套通吃,幾乎大家修的課都相同,只提供少數選修課。

這種做法可能是為了節省成本,但已不適合變化快速的經營環境。

他強調,EMBA不應視為一般研究所,須賦予更大的彈性和選課自主權,讓學生依照需求調整。政大EMBA已開出超過一百門課程,就是希望提供更客製化的學習機會。

二、應強化與在地產業連結

與在地產業連結,也愈來愈受各校重視。成大管理學院就是如此。

成大管理學院院長黃宇翔表示,南部的產業生態,跟中北部有很大不同,是由許多中小企業組成,例如,遊艇、螺絲、車用零件等。螺絲製造領域中,甚至近七成企業主都是成大EMBA的校友。

這些企業需要的訓練,就和中北部大不相同,他們可能更需要關於創新創業、企業多角化經營、接班傳承這類的課程,也希望學校能協助引進更多的產學合作或資金。

台南最著名的蘭花產業,就是由成大生命科學系協助養殖技術,管理學院協助推動商業模式及國際市場,讓蘭花不但進入餐飲和文創領域,還有機會與歐洲市場接觸,是學校連結在地產業的絕佳範例。

三、多元化、國際化、走出台灣

台灣的管理學院花了很多時間推動國際化,EMBA更是如此,包括海外參訪、訪問學者或學生交換、海外學程等。只是學生來源仍多來自台灣,不夠國際化。黃國峯認為,如果EMBA課程能夠有更多其他國籍、文化、背景的學生參與,對台灣企業家在跨國管理上的思維會更有幫助,這也是國內比較欠缺的部分。

黃國峯進一步指出,東協國家應該是很好的發展方向,台灣如果能夠善用其成員國的資源,嘗試招收當地一流的企業家就讀,未來課堂上的成員,就不會只限於說中文的企業家,而真正能有跨國、多元的交流及合作機會。事實上,政大EMBA正推動一個與上述做法相關的計畫,希望推出時能讓外界耳目一新。

劉啟群指出,全世界大學現在都把管理學院視為發展的核心,像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新建完成的管理學院大樓,耗資兩億美元,且座落在校園中央,這意味著商管學院應該是一個整合大學資源,落實創新創意的地方。

而EMBA更應該是關鍵,陪伴和鼓勵高階經理人在管理知識、人脈拓展、國際交流和企業發展上的成長,創造台灣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更多內容請見2020年8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小員工啟動大變革〉

https://www.hbrtaiwan.com/journal_content_HBR168.html

【#直播中LIVE】台灣隊凱旋歸國!F-16V升空伴飛、桃機水門禮迎接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