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為何貝類不會被海浪捲走?行家吐真相:1招超強吸附

記者簡若羽/綜合報導

蛤蠣湯、蚵仔煎、燒酒螺、九孔、鮑魚,不論是夜市或辦桌,各種台灣傳統美食絕對少不了充滿鮮味的貝類料理。但生長在潮間帶生態的牠們,一下泡在海裡、一下曬太陽、一下濕冷、一下乾熱,不時還會受到海浪拍打,為何環境差異這麼大,還能緊緊吸附在石壁上生存呢?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於8月講座中邀請專家帶你揭密。

▲ 貝類可透過增加殼口的面積,強化吸附能力。(圖/海大提供)

針對貝類存活方式,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主任施彤煒說明,為抵抗水分流失,貝類會緊閉外殼,或者貼附在石頭的凹縫中減少水分蒸散;而為了抵擋海浪的推打,許多貝類演化成較扁平的型態,減少衝擊,甚至增加殼口的面積,加強吸附能力,讓自己可以屹立在大浪之中;當退潮時,貝類時時刻刻承受著陽光的照射,因此有些貝類會發展出較多花紋的外殼,增加表面積,達到散熱的效果。

施彤煒提到,其實近年來海洋生態受到很多的影響,不僅是捕魚時過多的捕撈或者消費者因為稀有、美味而選擇食用較稀少的魚種,這些行為其實都一直傷害著海洋;而全球暖化也會讓生物的成長速度變緩慢、生存型態改變,甚至持續的高溫,有些生物可能沒辦法適應溫度而死亡。

另外,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蕭泉源老師也分享貝類保存的知識,現在文蛤常常採用真空包裝的形式販售,不僅可以延長架售期,也能讓風味提升,且因貝殼內本身就含有水分,在雙殼緊閉又低溫的環境下,生理代謝變緩慢,可以存活一段時間,生理機能延緩,肝醣代謝速度較慢,掌控美味的琥珀酸、丙酸和游離胺基酸的量反而會增加,可以增添鮮味。

蕭泉源補充說,貝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不僅低脂、高蛋白,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牛磺酸、精胺酸、EPA/DHA以及鋅,所以蜆精也是探病時最好的伴手禮之一,當身體虛弱時,能達到快速補充好吸收的胺基酸、提高抗氧化能力以及抗發炎作用。

【#直播中LIVE】台灣隊完封日本!奪12強冠軍 賽後兩隊記者會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