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造神明的座駕 永川大轎輦造一甲子

專案中心/臺南報導

【文|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從囡仔工到出師自立,「臺南神轎第一把刀」王永川超過一甲子的工藝人生,保存了最傳統的臺南派神轎工法,也記憶著許多關於臺灣信仰的文化。

太平洋戰爭的煙硝散去,臺南受爆擊滿是瘡痍,彼時,年方13的少年王永川從臺南市港公學校(今協進國小)畢業返家,在父親王西海位於神農街的木工間打雜。王永川跑出街外,看著剷成平地的市街,毀壞與重生都在這一刻發生,做為一名為神明服務的匠師,他的故事從百廢待舉的戰後時期說起。

光復初期經濟困頓,貧窮孩子得分擔家計,王永川也不例外,國小畢業就去當囡仔工(gín-á-kang,童工),在外面的鐵工廠與父親的木工間打雜,最後在父親的身旁安定下來,學做廟宇要用的「頂下桌」(tíng-ē-toh,神桌)。

退伍後,王永川自立門戶,從接廟內零星工作開始,從佛椅、薦盒、貼座到大件困難的八角大桌(註),王永川大小項工作都接,而一身功夫也傳到「內行工」(lāi-hâng -kang,專業工作者)的耳裡,便收編為委任外包的工匠。

王永川說,早年宮廟委託訂製神轎是不會直接接洽師傅,而是會交由佛具店的老闆來承辦,也就是廟方所稱的內行工。由內行工完成設計圖,再外包給不同工匠,最終拼合成一頂神轎。

初期,王永川只負責神轎製作的一小部分,但因為功夫好、速度快,受委託項目愈來愈多,漸漸成為獨當一面的神轎師傅。二十多歲時,王永川決定全心投注於輦造工藝,便用「牽師仔」(khan sai-á,傳授徒弟)收了5個學徒,創立了「永川大轎」。

在神轎產業全盛時期,永川大轎曾有十多名學徒,而王永川以高超的安神定魄之技,奉獻輦造工藝超過一甲子,也培育出臺南近七成的木工師傅。一晃眼,王永川已年屆87歲高齡,成了文化部指定的傳統藝術保存者,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國寶」。

▲職人工具-完成圖樣設計之後,接著上場的重要工具,就是不同尺寸的雕刻刀以及刨刀。雕刻刀是師傅完成精細鏨花的必備工具,而刨刀則是木件修平修圓的造型工具。

不偏頗華美的實用主義

在神農街租屋創業,王永川在窄小老屋刻苦工作,一點一滴累積足夠資金,終於在數年前搬到金華路四段藥王廟旁。

永川大轎新工廠的空間寬闊,師傅們各司其職,被夏陽曬燙的空氣蒸散出濃郁的木料香氣,一座座雕刻精美的大小神轎停泊著,即使尚未上漆勾墨開光,光是這樣靜靜看著,彷彿嗅到了廟埕上漫漫煙氤、鑼鼓喧天的宗教慶典。

時至今日,永川大轎延續古昔工匠精神,秉持著「材料、功夫、空榫(khang-sún)」的堅持,嚴謹製作每一頂神轎。使用質量堅硬的烏心石打造框架,不使用任何一支釘,再鉚合檜木或樟木雕刻的裝飾板,大小組件要能完美拼裝全仰賴手眼功夫。

曾經因為切板機傷了手的王永川師傅,堅信人比機器更有彈性與準度。他向師傅們說:「若可以手作,就不要動機器。」為的是安全,也為了用手去記憶技藝。

早年神轎工藝社普遍,各地方的神轎不盡相同,因而發展出「東港體」、「鹿港體」或「臺南體」的形制之別。

永川大轎代表的臺南體,形式簡樸但卻十分重視鏨花(tsām-hue,雕花技巧),雖不似東港或鹿港神轎有著華麗的轎頂,但神轎的重量卻最為輕盈,扛來也不會過於吃力。

在永川大轎的設計上,多少反應出臺南人重實用的性格,在美與顯貴之間保留了從容的態度。

練成空榫無間的真功夫

從木工父親的因緣際會開始,王永川一生為神明服務,也把衣缽傳給了兒子王政雄,而第三代孫子王延大學畢業後也回來工廠學習。

「上重要的態度就是愛規心(kui-sim)落去做。」王永川用濃濃的臺南腔說道,規心在臺語的意思就是全心全意。

他手指正坐的板凳,長久使用的椅面磨到光亮皮殼,而榫頭隱約可見,幾乎要融為一體。

「用釘方便,毋過用久會冗(līng,鬆)、會落,空榫做起來較麻煩,但冗去會當窒(that,塞)柴,愈用會愈絚(ân,緊)。」習藝的心也是如此,功夫要扎實到位,是環環相扣的鍛鍊。如同扎實打下的孔與榫,經過時間淬煉只會愈堅實,在日積月累間成就了一身的功夫。

▲▼臺南式神轎形式簡樸卻十分重視細節,大從雙層窗設計(左圖),小到吞腳(右圖),雕工精緻且轎身輕盈,反應出臺南人重視實用的性格。

神明超跑設計比一比

永川大轎的神轎規格以「抬轎人數」來區分,有不同功能與特性,主要有8個人抬轎的「大轎」(用於出巡遶境),有文轎、武轎、顯轎之別;4個人抬轎以下的「小型轎」(用於降駕辦事),有四輦轎、請轎、手轎之分,手轎則不乘坐神尊,為降乩敲擊用的法器。

文轎,一座移動的廟

文轎的造型是一座具體而微的廟,在門面左右有門神與龍柱,簷下有插角與吊筒,而四個面也如廟宇的壁堵(piah-tóo,牆壁),於窗堵、腰堵、大堵都有裝飾,細膩到轎底四個支撐都雕成吞腳。

觀賞神轎內外裝,分為內胎與外胎的雙層窗設計,具有深邃的視覺透視效果,而主題性的雕刻堵件可見鏨花精緻細膩的雙龍搶珠、講述忠孝節義精神的三國戰齣,或是坐騎奇獸的封神榜故事,每個細節皆是令人看了目眩神馳。

武轎,開闔自如的硬頂敞篷

武轎是由桌裙和轎體組成的無頂蓋轎子,顯轎則是類似武轎加上可透視的棚蓋,因此也叫「蓬(棚)仔轎」。在工坊習藝的王延生動形容,如果用現代交通工具來類比神轎,文轎是豪華房車,武轎是敞篷跑車,而顯轎就是開闔自如的硬頂敞篷吧!

▲轎前橫飾的「踢腳堵」,雕件圖案格外繁複,是整座轎子相當重要的設計。

小型轎部分,只需要2~4人就能抬的四輦轎又稱「四駕」,可以說是最輕量化的轎子,只保留了「椅」,如同輕巧的速克達可以輕巧穿梭巷弄,是神尊出巡辦事的交通工具。

由於現代神像有愈刻愈大的趨勢,文轎的內裝空間可能不足,使得武轎與顯轎漸漸成為主流,以往會有媽祖、王爺搭文轎,將軍、太子搭武轎的區別,但如今已無此硬性規定,只要神明同意就可以了。

#悠活臺南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馬龍來了!馬英九邀訪中生團抵桃機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