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媒體必須謙遜,因為每一位受訪者都是我們的老師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Patty Chou

日前,「陳澄波他自己本人也相當緊張」事件鬧的沸沸揚揚,我沒有仔細研究鄉民的討論和批評,我是在是發隔天,瞄到公司報紙的頭條,才得知。

曾經坐過主播台的資深媒體人黃兆徽,在臉書上對此發表意見,表示主播不可能人人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照理說,應該在播報前,分秒必爭,進可能花點功夫,了解對每一則新聞的基本背景知識,因此,在時間或是鏡頭的壓力下,有一些口誤是可以被原諒、同理的,但是她完全不認為「同時陳澄波他自己本人也相當緊張」,這句話是一次口誤,而是一個有失新聞倫理、新聞專業且嚴重的失誤。

為什麼是失誤而不是口誤?因為假如今天這則新聞當中,沒有訪問到「陳澄波本人」,那今天主播所述,就是造假、信口開河,就陳澄波的狀況而言,要訪問到本人,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事。

最需要搶快的電視、網路媒體,經常被唾棄或是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記者在沒有查證的狀況下,就任意揣測,唯恐天下不亂地大肆報導。悲哀的是,這確實是某些媒體搶快、賺點擊、收視率的策略之一。然而,我大學四年所學過的新聞倫理、新聞專業,應該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圖/朱培滋提供

圖/朱培滋提供

我覺得不用過份的苛責,甚至漫罵該位主播,因為這其實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而已,而是台灣整個媒體的生態早就病了,只是今天她不小心露餡兒,「失足」被抓到了;該檢討的,反而該是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在獨立評論@天下投書所言,「媒體的勞動條件越來越差,新聞人每天只能疲奔命,東抄、西抄,無法有充裕的時間作出有深度的新聞,新聞、主播、記者當然就會『越來越淺』」。

勞動條件要改善,絕對不可能在幾天內發生,但或許是我太樂觀,我反而覺得,這會是一個媒體今後會更小心、不要再有這類大失格調和專業的行為出現的契機。至於勞動條件的改善,那是另外一個議題,而且也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爛攤子。

媒體是一個分秒必爭,上班必須假裝一條龍,下班絕對累到一條蟲的行業,那種壓力,沒有待過的人,其實很難想像。就如黃兆徽所言,在壓力大、工時長的職場打滾,「我們又如何忍心苛求他們下班累癱之後,還得努力用功、充實自己?」但我認為,身為一個媒體人,我們可以作的,是讓每一次的報導、播報、訪問、寫稿,成為一次學習、一次讓自己腦袋更充實的機會。

從過去在大學新聞系的教育體制,一直到現在離開了主流媒體,不管是我最常接觸的醫療,或是其他較不熟悉的領域,幾乎每一次的訪談過程,我都非常享受,因為每一次的採訪,都是一次學習,每一位受訪者,都是媒體工作者的老師。

圖/大醫院小故事臉書

圖/大醫院小故事臉書

我常常會很感謝受訪者,不只是感謝對方願意在無報酬的情況下,還倒貼,付出寶貴的時間,接受訪問,而是媒體到底有什麼了不起,何德何能,能讓一個陌生的臉孔,願意幫你上這一堂課?

或許有人會質疑,媒體擁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部分受訪者答應受訪的理由,可能不那麼單純,而是想借力使力,互利共生;但撇開這類型的受訪者不談,身為媒體,應該要保持謙遜,因為產出的內容要好、有深度,只有兩種可能:一、媒體人本身見多識廣 二、受訪者言之有物,也就是說,有1/2的機率,受訪者絕對是我們的老師。

管中祥在同篇投書中提到,新聞是一種集體生產的成果,需要經過很多不同的環節,層層把關,要犯錯相當不容易。「新聞主播,英文稱Anchor,和足球場上的防守球員使用同一個英文字」,黃兆徽在臉書上表示,主播理當是電視新聞的防守員,但是,如果我們從今都可以自詡為謙遜的媒體人,自詡為任何一則報導的守門員,出現漫不經心、恣意的錯誤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