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調查團隊分析並發布2014~2019年度冬水鳥族群的變動趨勢,發現有12種水鳥的數量明顯減少。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11月3日將這項監測成果揭露給100多位國際學者,並將研擬跨國監測指標。他表示水鳥減少的原因,可能和各類型濕地的面積縮減和棲地品質劣化有關,將再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
▲鷹斑鷸。(圖/特生中心提供-呂翊維攝影)
農委會指出,由1054位賞鳥者共同推動的度冬水鳥公民科學「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在2020年初完成176個樣區的鳥類調查。監測範圍涵蓋台澎金馬和東沙島,共記錄350種,323,979隻次的鳥類,合計2萬多筆調查資料將全面開放。
▲長趾濱鷸。(圖/特生中心提供-呂翊維攝影)
分析結果發現,整個台灣的東方環頸鴴、青足鷸、磯鷸和長趾濱鷸的數量明顯減少,只有白冠雞的數量有所增加。狀況最嚴重的地區是重要的度冬水鳥熱點「蘭陽平原」,共有9種水鳥的數量顯著減少,包括赤頸鴨、磯鷸、小環頸鴴、長趾濱鷸、小青足鷸、太平洋金班鴴、田鷸、鷹斑鷸和黑腹濱鷸。另一處是外海常有大面積泥灘地的「彰化沿海」,蒙古鴴、鷹斑鷸、赤足鷸和三趾濱鷸的數量明顯減少。
▲台灣全區及蘭陽平原數量顯著變化之各鳥種趨勢圖。(圖/農委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製作)
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表示,水鳥數量銳減是否肇因於鳥群不再喜歡台灣的野地環境,改轉往台灣其他區域或其他國家過冬,或者是全球總體的候鳥數量減少所致,仍需後續研究釐清。
▲彰化沿海數量顯著變化之各鳥種趨勢圖。(圖/農委會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製作)
農委會特生中心觀察得知,這些水鳥會使用沿海泥灘地、河口、水稻田、魚塭和埤塘等各種濕地環境,因此維持各種濕地環境的面積和棲地品質,避免受到開發和污染,將是未來保育遷徙水鳥的核心保育行動。
▲青足鷸。(圖/特生中心提供-呂翊維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