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實習編輯葉定豊報導
西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凶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
曹魏雄霸北方,卻需面對南方的蜀漢、孫吳侵擾,因此分成東線、西線和南線3大戰區,東線主要是和孫吳爭奪合肥和淮南;南線的對手一樣是孫吳,不過爭奪的土地改成荊豫二州;西線則是魏蜀前線,爭奪雍涼二州。這3大戰區是曹魏軍力部署最多的地方,戰鬥力依序是西線、東線、南線。
曹操、曹丕時期,軍權大多掌握在曹氏和夏侯氏的手中,但西元226年,南線將領夏侯尚去世,當時的魏帝曹睿沒有人可以用,只好啟用司馬懿掌握南線兵權,隨著諸葛亮開始北伐,司馬懿又被調到西線協助曹真,對方死後他也順理成章掌握西線兵權。
▲司馬懿能在高平陵之變中取勝,實在太僥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隨著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曹睿過世,西線壓力減輕,司馬懿被召回中央並被架空權力,大權除了落入大將軍曹爽手中外,西線軍權先後落入趙儼和夏侯尚之子夏侯玄,面對這樣的局面,司馬懿只好閉門不出韜光養晦。
雖然司馬懿曾先後掌握過西線、南線軍權,卻始終無法染指征東將軍王凌手中的東線兵權,如果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要求曹芳發出下詔討伐司馬懿,最先起兵的一定是王凌,再來就是夏侯玄。
此外當時曹爽手中還有很高戰鬥力的禁衛軍,即許都外的屯田軍,如此一來曹爽能指揮的兵馬,至少佔一半以上的曹魏軍;反觀司馬懿,手中除了3千死士外,就只剩下隨時都會倒戈的洛陽城防部隊,這場政變中司馬懿難以取勝。
可惜曹爽一手好牌在手,卻聽信司馬懿的毒誓交出兵權,導致曹爽失去主動權,才讓司馬懿能險中求勝,因此這場政變對他來說,就是在賭命,他到最後都一直擔心曹爽會放手一搏死戰到底,因此司馬懿能取勝,實在太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