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怡亭/健康醫療網
一名50多歲男子在晚上經常感到心悸,經心電圖檢查後確診為心房顫動,但他起初並不以為意,認為忍耐過去即可,醫師開的藥也有一搭沒一搭的吃,不料症狀越發嚴重,在某日上午因為心跳急遽加快後昏迷而緊急送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所幸,轉入加護病房急救後脫離險境。自此,他開始積極配合醫囑,治療迄今15年,病情控制穩定,不僅心律恢復正常,也未出現二次中風。
預防中風、矯正心律 兩大治療關鍵缺一不可
收治上述個案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林俊立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之一,常見發生於中高齡族群;根據統計,65歲以上人口約5%患有心房顫動,而在80歲以上高齡族群中,發生率更高達10% ,如果本身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或是有血管硬化、心臟功能不佳等病史都會增加罹病風險。然而,由於心房顫動的發作往往是一陣一陣,容易被患者忽略,臨床上也曾遇到延誤20年才被診斷的個案。
此外,許多人常誤以為心房顫動過一陣子就會好,並不知道背後可能伴隨著嚴重併發症。林俊立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典型症狀為心跳不規律,血壓在心跳忽快忽慢的過程中會下降,進而出現頭暈無力、走路容易喘不過氣等症狀,如果發生在年紀大的患者身上還可能導致肺積水、心臟衰竭等嚴重後果。另一方面,心房顫動發作時會使心臟無法正常收縮,容易形成血栓,造成中風。因此,在治療上必須兼顧「預防中風」與「矯正心律」兩大關鍵。
矯正心律越早越好 新型抗心律不整藥物來相助
林俊立主任進一步說明,預防中風是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重點,臨床上會透過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達到預防中風的目標,不過,僅就抗凝血劑無法減少心房顫動發生率,患者仍有風險因為小中風、心臟衰竭等因素住院,應就心房顫動發生的根本原因-心律不整,積極矯正心律。根據臨床試驗顯示 ,抗心律不整藥物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與死亡風險,對於早期陣發性與持續性心房顫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越早開始心律治療可以有效的減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及中風的風險。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也有許多穿戴式智能設備可以協助偵測心律不整。林俊立主任提醒,心房顫動的症狀會持續性的表現,民眾若經常感到心悸、呼吸不順、走路會喘,而且症狀持續1至2個小時以上,就有可能是心房顫動,建議儘早到心臟內科安排心電圖檢查,特別是現在社會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疾病的增加,心房顫動的高危險群更應提高警覺,及早控制心律,避免相關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