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人一生受醫護服務小於5%!北市創慈悲關懷社區新模式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在醫學科技進步下,台灣民眾平均壽命逾80歲,但人的生命總會到終點,專家表示,人一生平均能接受醫護人員服務的時間不到5%,如何增進生命識能、尊重善終意願,成為年長者課題之一。

北市聯醫與台北市士林神農宮、士林區舊佳里攜手共同成立台灣第一個「慈悲關懷社區」,至今已邁向第4年,北市聯醫今舉辦「2020慈悲關懷社區研討會—遇見慈悲、關懷左右」。總院長黃勝堅以自身多年來推動安寧療護的經驗,應用國際慈悲關懷城市精神,帶領北市聯醫推動從出生到死亡的社區關懷模式,分享慈悲關懷社區如何從國際到在地的深化精神與經驗。

▲市聯醫今舉辦「2020慈悲關懷社區研討會—遇見慈悲、關懷左右」講述慈悲關懷社區如何從國際到在地的深化精神與經驗。(圖/北市聯醫提供)

此次研討會邀請國健署長王英偉、北市聯醫副總院長翁林仲,進行「慈悲關懷社區—從國際發展到台灣推動策略」、「慈悲關懷社區在台北的發展」專題演講。而因應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特別邀請提出關懷友善社區理論與實務做法的國際大師、英國布拉福德大學臨終學教授卡拉漢(Allan Kellehear),以視訊方式表達看法。

卡拉漢表示,他總以「95%法則」來闡述民眾對於互相關懷以及互助的公民責任,95%法則代表,臨終和喪親的人在獨處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朋友、家人動物伴侶、同事的陪伴下,以及花在電視劇及網路,能接受醫護人員服務的時間大概不到5%。而社區是臨終照護實際發生的場所,也是改善臨終照護品質,及延續醫護人員照護服務的場所。他倡議建構慈悲關懷社區,以提醒、鼓勵與支持大家對彼此付出關懷直至臨終。

台灣國際慈悲關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何逸松,則期許目前北市已成立的20個慈悲關懷社區能經驗傳承,使慈悲關懷精神進一步深化到每一個社區。

另外,在今日所舉辦的第3屆政府服務獎頒獎典禮上,黃勝堅率領北市聯醫團隊,以「憶起愛,台北愛一起,打造失智照護一條龍」榮獲社會關懷服務類獎項。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薄瓜瓜成台灣女婿 新竹南園客棧宴客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