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安卡拉特稿)長達3年半卡達封鎖危機結束,波斯灣國家結束分裂,沙烏地阿拉伯為首集團一無所獲,卡達和伊朗與土耳其關係更緊密,美國新政府則避免繼承發生在全球最具戰略意義地區的危機。
▲沙烏地阿拉伯2017年6月5日宣布與卡達斷交,開始封鎖卡達長達3年半。(示意圖/pixapay)
卡達國王塔米姆(Sheikh Tamim bin Hamad Al-Thani)5日出席在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綠洲城鎮歐拉(AlUla)舉行的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CC)高峰會。專機午後降落時,沙烏地事實上的統治者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 Mohammed bin Salman)親自迎賓。
電視畫面可以看到,塔米姆步下階梯後與穆罕默德.沙爾曼緊緊擁抱,塔米姆多次拍打穆罕默德.沙爾曼的肩膀。這一抱,化解了波灣國家長達3年半的風暴。
時間回到2017年6月5日,沙烏地當天一早率先宣布與卡達斷交,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埃及、葉門、利比亞馬上跟進,各國並且對卡達實施禁運,石破天驚之舉震撼國際社會。
卡達向伊斯蘭主義運動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靠攏,這令沙烏地和埃及相當感冒。阿聯則視卡達為角逐區域經濟霸主地位的主要競爭者。在斷交風波之前,波灣國家間早已存在緊張關係,但是各國如此迅雷不及掩耳地與卡達徹底鬧翻,還是令人驚詫。
特別是斷交風波2、3年前,圍繞著「卡達外交政策」的波灣國家矛盾於2013、2014年就曾浮上檯面,引發GCC成員國間有形的外交危機。事件後來以各國簽署所謂「利雅德協議」,承諾「不介入內政」收場。
許多分析認為,沙烏地和阿聯串聯盟友對卡達斷交並且進行封鎖,事先想必得到美國總統川普默許。
川普起先推崇封鎖卡達是對抗恐怖主義之舉,不過他後來「髮夾彎」,認為這場風波破壞了他結合區域盟友齊心對抗死敵伊朗的大計。卡達境內有美軍在中東最大軍事基地,對華府而言,卡達首都杜哈(Doha)有其戰略重要性。
卡達是高度仰賴對外貿易的國家,貿易占2016年卡達國內生產毛額(GDP)高達89%。風暴發生後,外界等著看這個不到300萬人口、面積只有1/3個台灣大的國家什麼時候屈服,封鎖卡達的國家自然更是如此盤算。
構成卡達經濟的所有產業幾乎都得仰賴對外貿易,尤其必須進口大量原料的營造業,卡達當時正為2022年國際足球總會世界盃足球賽(FIFA World Cup)而如火如荼地大興土木。
如果封鎖造成卡達經濟崩潰,野火勢必燒到政權。封鎖集團評估的「最佳情境」想必包括將1990年代中期開始統治卡達的阿勒薩尼(Al Thani)家族一舉拉下馬。
不過,卡達挺過鄰居們的長年抵制,沒有被擊倒。3年半過去了,封鎖國當年斷交的理由和區域情境幾乎沒有改變。封鎖卡達的沙烏地為首集團所為何來?
封鎖國當年對卡達提出關閉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關閉土耳其在杜哈的軍事基地、對伊朗外交關係降級、切斷與諸如穆斯林兄弟會之類伊斯蘭組織的關係等13項要求。杜哈當局認為利雅德的要求意在進行施壓,使卡達放棄國家主權和決策權。
伊朗是卡達主要貿易夥伴,雙方共享全球最大天然氣田,兩國至今擁有堅實關係。杜哈當局並堅稱,支持穆斯林兄弟會是其同情民主運動的獨立外交政策其中一環。
根據川普政府高階官員4日透露,放棄與封鎖有關的訴訟是杜哈當局所做唯一讓步。包括在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所提「封鎖構成對卡達公民的歧視」的訴訟。
這場波灣風暴反而讓卡達與伊朗和土耳其關係更密切,而這顯然不是封鎖國所樂見的。
據統計,封鎖開始後一年,杜哈—德黑蘭雙邊貿易額增加117%,安卡拉對杜哈出口額增加50%。這3國還簽署貿易和運輸協議以降低貨品轉運成本。與沙烏地、阿聯、埃及關係緊張的土耳其則在經濟風暴中獲得卡達巨額投資。
非營利機構華盛頓阿拉伯中心(Arab Center Washington DC)研究與分析主任哈布(Imad Harb)告訴獨立新聞媒體「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持續了3年半,(波灣國家)沒有人得到好處。」
沙烏地過去3年半與卡達徹底絕裂,科威特在事件中保持中立。哈布認為,沙烏地失去GCC「盟主」地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場危機。而與此同時,阿聯則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
他強調,打開邊界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場危機「讓沙烏地阿拉伯理解到,他們不能夠走老路…他們現在知道,也許真的到了應該團結,把波斯灣合作理事會重新拉在一塊的時候了」。
對於即將就任的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而言,波灣風暴此刻取得突破性進展,堪稱就職賀禮。畢竟他的團隊不會樂意去繼承一場發生在全球最具戰略意義地區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