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花芸曦/台北報導
歷史上的今天,1965年1月7日,實施第二次換發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與戶口名簿,1965年4月至1966年5月,第二次全面換證,變成第三代身分證:男為淺綠色,女為淺紅色,改成單頁正面膠封。1965年4月17日,臺灣省陽明山管理局製發的編號第一號身分證,領有者就是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字號為「Y10000001」,包括英文字母共九碼,當時尚無檢查號碼。
▲過往身分證為手寫,天字第一號身分證為蔣中正。(圖/翻攝自中正紀念堂臉書)
回溯過往,台灣的戶籍資料,是從日據時代開始實施,當時的戶籍謄本,甚至紀錄民眾是否纏足、施打疫苗、以及有沒有吸食鴉片等等。過往的戶籍資料上還會顯示「吸食阿片」,這指的是有沒有吸食鴉片的習慣,也會註記一些現在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檔案,比如說「女生有沒有纏足」、「是否施打天花等疫苗」甚至也會註記「種族」不過光復之後,這些資料已經廢除。
除了戶籍裡人口的紀錄外,光復後,逐漸重視隱私權的關係,也讓戶籍謄本的功能,轉為記錄生死結褵、遷徙的種種記錄。早期沒有電腦、網路科技,因此身分證與戶口名簿都使用手寫紙本記錄,而今新式戶口名簿為電腦列印核發,登載現戶戶籍資料之現住人口及省略記事,並得依據申請人之申請,增加非現住人口或記事。新式戶口名簿具騎縫章、押花及核發機關浮水印之防偽功能,且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建置新式戶口名簿請領紀錄查詢功能,可供大眾查驗是否為最新資料。
▼現金戶口名簿已有電子版本,且全國連線。(圖/翻攝自戶政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