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輪海難牽動兩岸記憶,歷史上還有另一艘太平輪,為了抗日自沉於要塞;其船東雖是愛國商人,但子孫面臨繼承紛爭,近日提出在台灣國史館發現的新證據申請相關案件審理。
▲陳順通之子陳乾康2017年8月13日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留影。(圖/中央社)
民國48年1月27日,由中國上海航向基隆的太平輪,在舟山群島附近海域與貨輪相撞,造成近千人罹難。時值國共內戰,這段歷史因導演吳宇森拍成電影「太平輪」更廣為人知,而紀念此事件的沙灣歷史文化園區5月也將於基隆完工。
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太平輪故事。另一艘也在戰亂年代史上留名的太平輪,同樣沉沒海底,但不是船難,而是自沉。船東家族後來的官司,跨越了1949年及海峽兩岸。
有「一代船王」之稱的陳順通民國19年在上海創設中威輪船公司,擁有4艘輪船。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阻止日軍從水路對中國進攻,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命,中威的「源長輪」、「太平輪」分別在民國26年8月和民國28年6月被徵用並自沉於長江江陰要塞和寧波鎮海口,以堵塞航道。
中威的另外2艘輪船「順豐輪」和「新太平輪」則是自民國25年6月和10月就相繼租借給日本大同海運株式會社(後來被商船三井株式會社合併),在日方逾期占用的情況下,這2艘當時價值200萬美元的輪船也都在二戰結束前因不同原因沉沒。
戰後,陳順通就這2艘輪船提交索賠方案和全套證據,請求國民政府向日方索賠。他的孫子陳經緯告訴中央社記者,祖父在世時常說,他並不可惜為了抗戰自沉的源長輪、太平輪,但租借給日方的順豐輪、新太平輪一定要討回船舶,租金按市場行情一分不能少。
愛國商人的身分,並沒有讓陳順通的官司比較順利。1988年底,他的長子陳洽群以案外人香港中威輪船公司名義向上海海事法院提起訴訟,直到2014年,法院宣布,日本商船三井株式會社已經向該院交納了40億日元(約新台幣10.4億元)的款項,以解決相關經濟賠償糾紛。
經歷了60多年的跨國訴訟終於取得重大突破,寧波報業新媒體甬派App指出,這是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首次勝利。儘管取得的賠償和陳順通希望按照市場價格取得的租金還差很多。
陳經緯說,由於戰亂,最早中威船案的索賠方案和全套證據都帶往了台灣,目前在國史館中,可以看到這兩輪的國籍證、租船合約、日方拖欠逾期租金的清單等。但兩岸的隔絕,讓上海法院無法用這些證據,按陳順通的真實意思以市場價格向日方追討租金。
豈料,中威輪船公司的賠償官司結束,陳家的繼承官司才開始。取得的賠償全歸陳洽群一房,憑藉的是一紙代書遺囑,陳洽群是唯一的受益人;陳順通的2名妻子和其他4個子女都沒有拿到一分一毫。
提出訴訟的一方認為,這紙號稱1949年落款的代書遺囑有多處疑點;此外,他們根據歷史文件,主張索賠所得仍須分割和繼承。
歷經多輪訴訟後,上海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今年1月再通知陳順通4名提出抗訴的子女參加陳家繼承案件的應訴。
這次上海法院願意審理,是因為原告在去年10月提出了一些新的證據,其中就包括因內戰而保存在台灣國史館有關中威船案的所有檔案。
他們希望以此證明,當年陳順通向日方索賠時思慮周全,並非如那紙代書遺囑單薄;此外,時任中國駐美大使的顧維鈞等人代為索賠至1952年,也並非如另一方強調的,由於1949年陳順通病重,對日索賠無人托付,只得立下代書遺囑。
申請抗訴的陳順通長女陳愛棣如今已是9旬老人,她的弟弟、陳經緯的父親陳乾康已在去年10月離世。陳經緯說,希望這次提出來自兩岸的幾項新證據,能夠讓對日索賠的繼承案獲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