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香港知名影星吳孟達上週六(2月27日)因肝癌惡化病逝,終年70歲,讓影迷無限懷念。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肝癌是世上第5常見的癌症,好發於50~70歲的男性,男女比約3:1。台北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許景盛率領團隊和大林慈濟醫院合作,結合兩院癌症資料庫,針對長期追蹤的肝癌族群,進行10年回溯性的臨床分析研究,發現手術切除治療極早期肝癌有效降低復發率,並將成果發表於《台灣醫學會雜誌》。
▲台北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許景盛提醒,肝癌早期幾乎無症狀,直到出現不適往往已是晚期,本身有慢性B型、C型肝炎、家族性肝病史的人一定要定期追蹤。(圖/慈濟醫院提供)
肝癌主要致病原因和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有關,由於台灣病毒性肝炎盛行率高,肝癌長期高居台灣癌症死亡首要元凶之一,被稱國癌。許景盛說明,肝臟發炎導致肝細胞被破壞,如同表皮受傷會結痂,受損的肝細胞亦會進行修復,稱之肝纖維化,而肝硬化則是經多次發炎纖維化的結果。相比其他器官,肝臟有強大的再生能力,然而細胞若在分裂增生的過程中突變,便可能發展為腫瘤。據統計,肝硬化患者有5~10%的機率會演變為癌症。
臨床上,肝癌依腫瘤大小、數量及侵犯程度適用不同的治療方式,肝腫瘤在2公分以下的極早期肝癌患者,能選擇的方式較多。因此,台北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與大林慈濟醫院團隊合作,結合兩院癌症資料庫,以多變項的統計方式,進行為期10年的回溯性研究。
許景盛說明:「研究團隊自2006年到2017年間被診斷出肝癌的2766名的患者中,選出156名極早期肝癌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接受手術切除的患者5年復發率為57.8%,低於其他治療方式。」
以49歲的陳先生為例,5年前他因公司健檢時腫瘤指數AFP升高,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約1公分的腫瘤,考量陳先生年紀尚輕無其他共病,且為單一腫瘤,經肝功能評估,醫療團隊建議他接受手術切除。術後陳先生恢復良好,5年間,陳先生定期回診追蹤,都沒復發。
儘管如此,許景盛表示,由於肝臟本身血流豐富,加上肝臟腫瘤患者多半併有肝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的異常,不是所有患者都適用手術治療,須結合腫瘤位置、共病與年齡等其他因素做整體性評估,患者可和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切的治療方式。
許景盛也指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肝癌早期幾乎無任何症狀,直到出現不適往往已進入晚期,治癒率不到5%,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正是黃金準則。許景盛強調:「有慢性B型、C型肝炎、家族性肝病史等,皆為高風險群,需定期接受追蹤檢查,以免延誤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