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情吃緊,日前科學園區廠商提出鑿井取水方案,經濟部今天表示,若將科學園區鑿井取水作為缺水備援措施,至少有3點要考量,一是符合相關法規,二是由地方政府嚴謹審查,三是確保不會影響環境。
▲經濟部表示,若將科學園區鑿井取水作為缺水備援措施,至少有3點要考量,一是符合相關法規,二是由地方政府嚴謹審查,三是確保不會影響環境。(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抗旱會議中,提到有科學園區廠商建議可鑿井取水,引起熱議。
經濟部水利署今天表示,日前依災害防救法宣布開放科學園區廠商臨時鑿井,是廠商考量梅雨及6月降雨可能存在不確定性,而採取的風險管理手段,政府會在符合現行環境影響評估法、水利法、地下水管制辦法等法規前提下,由地方政府嚴謹審查。
此外,在確認不會造成地層下陷或影響水源保育情況下,才作為產業短期缺水的備援措施。經濟部水利署說,將要求於水情宣布正常後,封井停止使用。
去年豐水期為台灣56年來首次無颱風,西部水庫集水區自去年6月至今,降雨量僅為歷史的2成至6成,造成今年水情相對嚴峻。
經濟部水利署及各區水資源局去年7月豐水期開始就已預警調度水源,且密集召開水情會議滾動檢討各項因應措施,包含產業節水、水庫總量管制、農業加強灌溉管理、民生減壓供水等,節水效益達7.1億噸,約為3.5座石門水庫蓄水量,竭盡全力將旱災衝擊降至最低。
水利署指出,這些抗旱措施中,160口的防災備援水井小兵立大功,每天供水34萬噸,成為解決乾旱燃眉之急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