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路邊野菇別亂吃!雞肉絲菇是和白蟻絕對共生的可食用菇菌,褐色菌傘中央尖硬突起,民眾常在野外採食,卻可能將它和「毒菇榜首」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混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專家今天要教民眾如何快速辨識。
▲可食用的雞肉絲菇vs.有毒的綠褶菇。(圖/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黃秀雯攝影)
可食用的雞肉絲菇和有毒的綠褶菇乍看容易混淆,但比較二者形態特徵,綠褶菇白色菌傘平展,表面具有褐色鱗片,菌褶灰綠色,而雞肉絲菇則貌似斗笠,菌褶白色,菌柄基部有假根延伸與地下白蟻巢上的菌圃(fungus comb)相連。要如何正確辨識雞肉絲菇呢?專家教你簡易9字口訣:「頭兒尖尖,腳踏白蟻窩!」
▲雞肉絲菇外觀像斗笠。(圖/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黃秀雯攝影)
▲有毒的綠褶菇表面有褐色鱗片。衛福部食藥署表示,誤食綠褶菇1~3小時內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圖/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黃秀雯攝影)
農委會特生中心表示,雞肉絲菇又稱為「雷公菇」或「雞㙡菌」,是老一輩台灣人夏秋季雨後鄉野間常採食的食用野菇。雞肉絲菇學術上的名稱為蟻巢菌,顧名思義是白蟻栽培的食用菇菌,白蟻和雞肉絲菇二者為「絕對共生」關係,親密如同農民和他栽種的農作物,共生共榮。
▲雞肉絲菇與地下白蟻巢相連,兩者「絕對共生」。(圖/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黃秀雯攝影)
專家表示,全世界只有大白蟻亞科(Macrotermitinae)的330種白蟻會栽培雞肉絲菇,目前在台灣僅發現1種白蟻會栽培雞肉絲菇,就是俗稱大水蟻的台灣土白蟻(Odontotermes formosanus)。
雖然雞肉絲菇具可食用性,但特生中心還是特別呼籲路邊野菇別亂採,以避免誤食毒菇。專家再次強調,若要確認是否為雞肉絲菇,應把握2大特徵:一、褐色菌傘中央斗笠狀尖突;二、延菌柄基部向地下挖,一定可挖到白蟻窩。再配合易記的「頭兒尖尖,腳踏白蟻窩」9字口訣,讓你辨識雞肉絲菇輕鬆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