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子嘉(美麗島電子報)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順利延續舉辦,過程尚稱和平,也未出現意外。雖然柯文哲一席「兩岸一家親」、「尊重和理解九二共識」的說法陸續引來批評,但這尚屬綠營人士的「膝反射現象」,無須過度解讀;況且,就連蔡英文事後也對柯的說法表示尊重。因此,就促進兩岸交流與和平發展的角度來說,柯文哲此行算是功德一件。
只是,若從柯文哲從上任北市長以來,與對岸交涉雙城論壇的過程來看,柯文哲犯下的五項重大錯誤,確實也足以成為往後台灣政治人物的借鏡。
第一、選擇企業家擔任溝通管道,是重大錯誤
柯文哲在今年三月接受央視、中評社等陸媒專訪前,是由一位企業家負責居中斡旋。這一點,看在熟悉兩岸事務者的眼裡,都不禁對柯文哲處理兩岸事務的能力打上大問號。
因為,多數企業家或許習慣於遊走商界,但對政治議題的敏感度卻是嚴重不足;而基本知識的不足,自然容易產生誤傳的問題。因此,這種人頂多只能扮演「傳話者」的角色,卻是難以扛起代表北市府與北京當局溝通的重責大任。
也因為不懂得如何掌握政治鋩角,一位同時兼任北市府大陸小組委員的企業家,事後又多次對所謂的「中國大陸期望柯文哲釋出更多善意」,公開提出質疑與批判,顯然是完全不懂得自己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與說什麼樣的話,徒增雙邊困擾。
第二、單方面表態讓步,是重大錯誤
柯文哲在今年三月,透過接受陸媒專訪的形式,提出「一五新觀點」,事後被陸方以他承認「一個中國不是問題」為核心概念進行宣傳。照理說,柯文哲做出這樣的讓步以後,理應就此確定拿到雙城論壇的「通行證」,問題是,相關報導出爐後,他卻始終沒有進一步獲得中國大陸同意放行的訊息。
直到8月,柯文哲第二度接受陸媒專訪,他不僅公開坦承「尊重和理解九二共識」,更清楚表態說,兩岸事務不是國際事務,遙遙呼應北京對一個中國的期待,這才終於打通任督二脈,讓自己得以順利前往上海續辦雙城論壇。
整個過程,凸顯出柯文哲雖然IQ157,在談判的交涉中,卻在沒有取得對方承諾的前提下,就貿然表態讓步;導致今年三月時,即便已經「依照約定接受專訪」,承認一個中國不是問題,卻還是無法順利登陸。做出如此大的讓步,也僅獲得范麗青一句「讚賞」。
有這樣的結果,到底是因為北京談判高手高竿?還是柯文哲愚蠢無知,才會落得一廂情願,平白被唬弄一場?
第三、手下能力不足、傳話失準,是重大錯誤
今年六月,柯文哲授權北市副市長周麗芳前往廈門,碰到國台辦聯絡局長劉軍川談起雙城論壇。當時,劉軍川向周麗芳表達的精確字眼,是「希望雙方釋出善意」;結果,搞不清楚狀況的周麗芳回到台北,就把劉軍川的話改成「希望北市府釋出善意」,兩句話天差地遠,傳達出的意涵也完全不同。
就因為周麗芳把話給傳錯了,不僅造成柯文哲誤判情勢,更讓未能仔細體察其中意涵的柯文哲,大張旗鼓地針對「北京希望北市府釋出更多善意」的議題召集大陸小組開會。結果,理所當然的受到親綠大陸小組委員的強力反對;未能參與傳話工作的邱珮琳,也順勢對周麗芳的傳話不周全表達質疑,終而讓整件事陷入膠著狀態。
第四、誤判兩岸事務運作模式,是重大錯誤
柯文哲在與對岸接洽雙城論壇的過程中,一直以為「多管道接觸」,會讓自己維持有利的談判位置,甚至還自滿地認為大家都想認識、了解他。問題是,無論管道有多少,終究都會萬流歸宗,所有訊息都會回歸北京,由中央權責單位指導、分析、拍板。
同時,過去柯文哲一再認為雙城論壇能否續辦,是台北市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的問題。殊不知,雙城論壇的位階雖屬於地方政府的活動,但卻是北京的國台辦全盤主導,且行之有年。換言之,無論是上海市政府或上海市台辦,對拍板放行是完全不具決策權,柯文哲卻誤判了這樣的基本運作模式。
因此,「多管道接觸」的結果,就是讓北京有更多途徑取得柯文哲的想法,有更多訊息比對出柯文哲的底線,這當然都有助於更精確地掌握住柯文哲「強烈意願續辦論壇」的基本概念。在此情況下,柯文哲自然就會陷入不對等的談判情勢,自亂陣腳進退失據。
第五、缺乏穩定性卻期待互信,是重大錯誤
所謂的互信,必須建立在兩項基礎之上,首先是要確保「零意外」,再者則是要有「可預測性」。問題是,從開始磋商以降,柯文哲處理兩岸事務的兩大特色,卻是不斷的「創造意外」,與完全「不具可預測性」。
因此,柯文哲在沒有檢討自己的情況下,接連在雙城論壇舉辦的前後,不斷暗示對岸要與他建立互信,完全沒意識到雙方之所以欠缺互信的真正關鍵,就在他自己。這種容易失控的個性與口無遮攔的習慣,北京為避免徒增紛擾,對他,只能安排「偶然的非正式會面」。果然,柯文哲返台之後「完全不意外」又爆料私下會見國台辦官員一事。
兩岸關係前景因為民進黨重返執政,將進入一個新的互動模式,「互信」是雙方交往的最重要基礎,蔡英文個性沉穩內斂,長期代表國家投入國際談判深知「互信」的重要性,相信新政府的兩岸談判代表一定不會犯下柯市府的錯誤,也一定不會辜負國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