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總統府提供
文/王大師
在我平庸的求學歷程中,曾在四個不同的國家待過,因此瞭解不同地區間教育的優劣勢在哪。談到台灣新聞常說的大學貶值問題,我想講,這是全球通病,不但台灣有、日本有、韓國有、就連美國也有,而且更嚴重!
我大概高中時期就已偷跑去美國當個小留學生,在那唸高中、大學、以及未完成的研究所。混完這10年後,只有一個感觸,其實大部分的人,根本不需過多的制式教育。
沒錯,在美國的高中與大學裡,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到這些新鮮地方晃一圈,交朋友、享受異性、瘋狂開趴、夜間裸奔、熬夜灌酒;行有餘力之後,再看看要不要順便唸書。
美國大學開趴情況嚴重到,隨便到書店挑大學指南,就會找到一個稱為 “Party Hard Level”(趴到爽程度)的選項,有些大學指南甚至還列有「違禁品指數」。當然,這裡的違禁品,不是指古柯鹼與海洛因等一級毒品,而是像大麻、迷幻磨菇(mushroom)等低級的禁藥。
但美國大學有個台灣沒有的特點,就是退學率特別高,拿我的紐約州大來說吧,跟我一起進校的同級生,大二時會有3成不見、畢業時會有一半消失。這就是美國大學狠、但有效率的地方,他們不會逼你一定要苦讀。
但學校知道,一年40~100萬新台幣、年增長率5.15%的學費,在一個幾乎所有資產都在崩跌的環境下,會讓學生自動的「偶爾」翻一下書。這還沒包括美國高昂的養車、住宿、教材、學生保險等費用。美國通膨才0.1%而已,學費增速卻達5.15%,意味著大學的實質通膨為5.05%,恐怖!
最後真正願意留下來的,通常會自動自發的用功,根本不需人逼。也許,這就是美式教育晚期分流的優點,可讓學生在較為成熟時,頓然發覺,「靠!學費實在有夠貴,不讀點書,就會賠上一棟房子」後,再挑個科系乖乖念。
也就是這個高學費原因,美國人普遍認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根本不值那價格。平均一個大學生畢業後,會背負3.5萬美元的債務,換算成新台幣約為112萬。如果就讀的是私立大學、外加研究所,這個債務會翻至少一倍。
BN-II029_STUDEB_G_20150508083923
但自從金融海嘯後,美國失業率一度來到11%的大蕭條後新高,青年失業率一度飆至20%,5個青年中,就有一個失業。目前因央行使用史上最大規模的潵錢計畫,以及政府臨時拼湊出的派遣職缺,將失業率各降至5.3%與12.1%。台灣則各為3.76%與14%,兩國相差不多。
這樣算來,還會覺得台灣學歷划不來嗎?是有!但沒想像中嚴重。然而兩國有個差異,台灣的學費實在便宜,有著相同失業水準的國家,學費差異卻為10倍起跳,台灣教育體系其實非常俗擱大碗。
圖/王大師
也許你會說,美國畢業生的薪資比台灣高啊!沒錯,以名目薪資換算,美國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確實比較高,但別忘了,台灣有噁心油、塑化劑、營養午餐、與油電不敢漲等DNA,使得以購買力平價(PPP)公式換算,台灣人收入的實質購買力,比日本、丹麥、英國與加拿大還要高!
從我親身經歷得知,的確沒感受到美國大學一年快100多萬新台幣的價值,這幾年中,唯一學到東西的只有三樣,一是語言能力,二是面對挫折的恢復力,以及印上英文後的假掰文憑,其餘都是廣告般的空話。
在國外念大學特別讓台灣人有挫折感,人種不同、語言不容、就連身高也矮人一截。想讀的科系會為了容易在國外找出路,盡挑些英文少、競爭不高的科系交差。
就算不拿我這個外國人當例子好了,隨便找個老美大二生,問他們未來要作什麼,通常答案照樣也是 “Gee!the heck do I know?”( 哇啊哉!)
也就是這原因,美國大學要等到大三之後,才會讓學生選科系。老美也不興所謂技職教育這套,很多人也是有著台灣人對「學歷貶值」的疑問。常有人讀了4年心理學後,不知道能做什麼,最後只好跟著大家穿上西裝拉保險。
如果這篇要回答什麼,只是想說,不要一味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台灣學生有的問題,國外全都有,而且費用更高,學生只是花個幾百萬的昂貴入場券,換一個高級的「哇啊哉」而已。
圖/王大師
人生最好的大學在生活中,在一次次的跌跤後爬起的灰燼裡。幾個美國好友畢業後小聚一番,彼此的心得盡是實用的學問,幾乎都是出社會後悟得,大學只是買個回憶的地方。
教育就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處理棘手問題的當下,人才會真正的學習,且記憶深刻,否則一切只是SOP。
每年台灣的教育體系,為了編一堆莫名其妙的預算,會跟家長說:「今年這個教育計畫,跟之前那堆爛教改不同喔!」然後繼續失敗、繼續騙學費。
以前說學校不夠要廣設大學,弭平分配不均現象。怎知多年後,發覺這套體系讓實用的技職計畫消失,使青年失業率大幅攀升、薪資嚴重停滯。於是就宣揚要搞德國式的技職體系。但北歐式的技職訓練真那麼厲害,為何談到創新,卻又矮上美國放任式教學一截?畢竟,21世紀的網路創新,哪一個不來自矽谷?
所以我的心得是這樣,不要花太多精神在沒用的學校文宣上,等你學完後,會有一半不適用。教育機構自古以來,都是讓老師有飯碗、政府有預算而設。
與其在乎那微不足道的成績,還不如靜下來,問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培養批判性思考,以及「放空」的能力。沒錯,就像Google公司內的「放空室」般,一個好學校,在傳輸基本的知識後,還要讓學生擁有啥都不做的空閒。
否則,你的大腦會被其他更狡猾的教授,騙去買有夠貴的教材,補有夠貴的習,請有夠貴的家教;但這些資訊在21世紀裡,只要上YouTube、維基與Google都能辦到。(原文連結)
圖/竹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