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筱庭(新新聞)
為什麼一個健保署沒有什麼看法及立場,且認為現階段無論時機、氛圍也都不適合拋出的議題,會引發台灣製藥同業公會、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等組織憤怒,甚至讓他們計畫走上街頭,揚言包圍衛福部、健保署?
在台灣,人民被政府逼上街頭抗爭不是新鮮事,但就連向來低調、順從政策的台灣製藥業,九月初也被健保署明年擬推行的「藥品差額負擔」試辦計畫,氣得憤而揭竿。
台灣製藥同業公會、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已揚言,若不停止實行計畫,九月二十三日將率領百家製藥廠,包圍衛福部、健保署,為產業發聲。
健保署狠打學名藥廠一巴掌
「藥品差額負擔」試辦計畫指的是,健保將針對部分健保未給付的原廠藥,以學名藥價給付,而民眾只要負擔其中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價差」,即可改選擇使用原廠藥。目前國外包括瑞典、加拿大、澳洲等國家,也採用差額負擔,細節作法略有不同。
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理事長王舜睦指出,健保署是內行人說外行話,從未見到有這麼一個國家如此對待國內產業,學名藥的療效、品質同等於原廠藥,現在卻回過頭來告訴民眾,「如果你覺得學名藥不好,你可以改用原廠藥。」等於回過頭來狠狠打學名藥廠一巴掌。
王舜睦說,如果有任何臨床實驗能證明學名藥不好、療效不等於原廠藥,那學名藥就該下市,而不是讓民眾不懂自己吃的是什麼藥,然後成天讓人在一旁喊「學名藥療效有疑慮」,這無異是「曾參殺人」。
事實上,衛福部長期以來推行不少政策,致力於優化國內藥廠,從一九八二年以來推行GMP制度,至今年一月開始實施的PIC/SGMP,還有去年實施的「三同政策」,將與原廠藥同成分、同品質的學名藥藥品給付相同價格,都是在告知民眾「學名藥與原廠藥品質、療效一樣好」。
但在醫藥學界、民眾心中,對於國廠學名藥卻仍或多或少存著「吃了效果好像不一樣」的疑惑,大家普遍偏愛原廠藥;說到底,恐怕還是因為過去政府「素行不良」的紀錄所致。
前年底, 本刊也曾報導,食藥署為了讓尚未經過「生體相等性」試驗、療效還不確定的藥品就地合法,而特意「放水」未強制執法。
國產學名藥的品質爭議不斷傳出,好比今年四月的碳酸鎂、碳酸鈣劣藥風波,六月胃藥、皮膚軟膏、眼藥水等接連出包,藥品爭議時有所聞。如今衛福部推出「藥品差額負擔」試辦計畫,似乎更是在暗示民眾「多花點錢買好一點的藥」。(本文未完,完整文章請見1489期《新新聞》,或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