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亭儀、楊育鑫/羅馬尼亞採訪報導
東歐總帶給人一股神祕感,或許是曾經身陷鐵幕,被共產政府統治。而位於東歐的羅馬尼亞,更神祕了,有人說他是吸血鬼的故鄉,不過脫離鐵幕民主化、加入歐盟後,羅馬尼亞快速崛起,不只成為歐盟門戶,更因為人力低廉,成為了西歐的製造基地,外資紛紛設廠,台灣更在這邊創造了綠色傳奇!
所謂綠色奇蹟,你可能會很驚訝,竟然是環保回收業,跳脫髒亂形象,羅馬尼亞的環保回收,幾乎是高科技產業。比起現在,羅國人把回收當做一種流行,他們以前根本不回收。因為跟台灣差不多2000萬上下人口,羅國土地比台灣大七倍多,不像台灣有著嚴重「土地利用」危機意識,羅國即使大多喝瓶裝水,寶特瓶用量大,他們卻選擇通通掩埋,這讓台商洪慶齡覺得很不可思議。發現回收商機的他,取經台灣保特瓶補貼辦法,還花了大筆成本翻成英文、羅文版,送進當地國會。不只冰箱回收價500到1000元台幣,寶特瓶同樣值錢,增加民眾回收意願。我們一起去看看,台商怎麼改變羅馬尼亞。
在羅馬尼亞,這就是時尚。記者vs羅馬尼亞年輕人:「(你會覺得新奇或時尚嗎?)我覺得兩者都有,很時尚,我的朋友告訴我這資訊,這對人類有幫助,他們用這個機器去回收所有東西。」25歲IT新貴每週都來,回收金捐給慈善團體;30多歲型男,手中提著歐洲精品紙袋,裝的卻是寶特瓶。資源回收,怎麼會成為羅馬尼亞「新生活運動」?
負責人員:「我如果這個PET瓶,有水在裡面,機器會告訴我,這個東西不是空的,我要怎麼做?我要清除這些水。再試一次,就可以投進去。」高科技操作、極簡風設計,資源回收站擺脫髒亂形象「走雲端」,滿載時尚要素,連在這工作都很潮。像Gabriel這樣的駐站櫃員,協助民眾回收,薪水跟當地工廠作業員差不多,大約近二萬台幣。不只工作環境、福利好,而且很有成就感。
Gabriel:「一般羅馬尼亞的工作,大多是週一到週五甚至到週六,早上到晚上7點,但是這裡,我們做三休二。」公司「環保」訓練,讓他們身負「教育」重任,清潔、維護機器做起來都帶勁,讓人很難想像,這股風潮掀起前,當地幾乎沒有回收概念。
記者吳亭儀:「胖胖的回收桶,羅馬尼亞按照顏色分類,外型跟當年台灣提倡資源回放的外星寶寶有點相似,不過羅馬尼亞版的外星寶寶,上路七年,卻還是沒辦法喚醒當地人的回收意識。」
從無感到超好感,羅國政府做不到的,竟然是在台灣人手裡成功,翻轉關鍵是他,台商洪慶齡。Green Group共同創辦人:「歡迎Clement Hung先生,他在環保資源回收領域有極高熱情。」洪慶齡:「我感到非常開心到這發表,位於多瑙河畔的雲端回收站,在這麼漂亮的城市。」
在羅國人心中,洪慶齡的英文名字Clement幾乎就是回收大亨、環保大王代名詞。堅持全程用羅馬尼亞文演講,在羅國打拚18年,聽、說、讀、寫早已不是問題,但在這之前,洪慶齡還是 日夜練習講稿,因為這場雲端回收站開幕,代表他的龐大事業版圖,又征服了一個城市。洪慶齡:「我們把資源不是垃圾,垃圾不是資源,資源是有價的概念推廣出去,百姓自動就會買單了。」
映像管老電視一台、一台、又一台,從後車廂、後座陸續搬出來,歐盟中薪資最低,羅國人能省則省「慣性」囤積舊家電,現在終於有動力「清空」。記者吳亭儀:「為了增加民眾回收意願,回收機特別設在賣場旁邊,而一樣多的回收物,折價券的價值,會比現金再多一些。」
民眾換完寶特瓶,折價券直接拿進賣場花,還不夠靠近?乾脆到府服務,手機APP連線,回收車在那,透過地圖「一目瞭然」,約好時間自動上門。沒看錯,現金直接算給你,垃圾變黃金,「羅國價更高」,三個寶特瓶大約能有1塊台幣回收金,但如果是台灣,恐怕換不到幾毛錢。人人都能賺錢的「有感行銷」,讓環保概念在比台灣大6倍多的異國土地瞬間蔓延。
羅國阿姨:「用這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廢棄塑膠容器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我們也能因為努力獲得收入。」認真點還能當副業,這一袋寶特瓶比人還高,驚人成果只花三小時蒐集,因為仍有許多人「不識貨」隨意丟棄寶特瓶。
羅國男子:「我換到17列伊,我有4個孩子,這些錢可以買食物給他們,餵飽一家人。」4歐元讓一家6口又多了一天生活費,每戶都有寶特瓶,跟生活習慣有關係,羅國人多喝瓶裝水,最愛喝的飲料啤酒也用寶特瓶裝。市場潛力大但也是經過「層層設計」,才成為一本值錢生意經。
當雲端回收站即將遍布羅國42個城市,上百台回收車穿梭街道間,總部辦公室持續研發新機器,台灣經驗不只改變他們生活習慣,更已經成功推動新的羅馬尼亞。
《消失的國界》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三立新聞台(六)23:00
重播:三立新聞台(日)10:00、(隔週日)03:00
完整的內容,請鎖定三立新聞台《消失的國界》。加入【消失的國界】粉絲團,一起探索全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11334752206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