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琪惠、劉伯奇/採訪報導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二戰雖然造成大量傷亡,但若從軍事觀點來看,這段期間卻也是武器發展最迅速的階段,現在經常看到的步兵武器如衝鋒槍、突擊步槍,其實都是那時候崛起誕生的產物。如果跟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會發現二戰時期的士兵,不只要會使用步槍、刺刀和圓鍬,還得要會處理輕機槍、榴彈和迫擊砲,戰爭逼迫軍人精通各式武器,平均上戰場3年,每位士兵都可以靈活運用8~9種武器。
除此之外,「手槍」在兩次大戰期間也被大量用於近身防衛,其實19世紀時,軍人們比較流行使用「左輪手槍」,但是這種手槍一次只能裝進6發子彈,加上彈倉容易卡灰塵、體積又過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後,立刻不敷使用,當時美籍德國人魯格,發明了一款半自動手槍「魯格08」,因為一次能裝進8顆子彈,加上現代式彈匣設計,立刻就能裝上槍體,扣下板機擊發,一躍成為戰場上的主流。
魯格手槍雖然是一戰期間,評價最高的手槍,但它製作費時、材料昂貴,並不符合二戰需迅速突襲,短時間達到最大傷亡的作戰需求,當時的納粹德國首先體認到這個事實,因此下令旗下的軍工廠必須將武器的材料跟製程,都變得簡單化,當時的德國工匠就研發出了一款9毫米口徑的「P38」手槍,它有超過500發的使用壽命,而且材料相對便宜又能迅速生產。到了二戰中期,幾乎所有的納粹軍官拿的都是P38手槍,也讓它在戰後成為了歷史名槍,這次獨家前進了這家生產P38的二戰軍火工廠,歷經數十年風風雨雨,它的產線依然運作,直擊生產過程,揭開它的神祕面紗。
第二次世界大戰砲彈橫飛,這是個軍事競賽的年代,希特勒一聲令下,納粹德國成了兵工廠,後方武器不斷研發,士兵得隨時上戰場,步槍、衝鋒槍誰都可以拿,但這款專為軍官開發的「P38」手槍,卻只有高階將領能握在手上,它是二戰期間評價最高的武器之一,生產它的公司更是當年納粹的「御用」軍工廠,半世紀後,這家軍火基地仍然運作,這是首度有台灣媒體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時代變遷,老牌軍工廠換上新裝,「機密」依舊是最大考量,每開一扇門就得逼一次安全鎖,上上下下好幾次,才終於能夠進入產線。
真槍大軍整齊排列,9毫米口徑,精準度高、後座力低,最受波麗士大人青睞,怎麼製作為商業機密,可是無法光用肉眼就看穿,工廠裡敲敲打打,所有員工正「打鐵趁熱」,不知情還以為到了鐵工廠。
5噸重力下壓,壓的是槍管核心部位,「螺旋膛線」這個地方決定子彈準度,只要沒壓準,子彈就可能射偏,如何決定細微差距,最高機密在老闆手上。
槍廠員工:「很多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自己開發的,這台機器是核心的秘密,再拍也拍不出來。」裁切工具全部訂做,但仔細看,工廠自動化比例卻不高,因為許多細節仍要靠技術熟練的工人來把關。
工作台幾乎成了五金行,不只零件多到眼花撩亂,搭配工具也多如牛毛,要將每項零件精準卡進定位,不只考驗記憶力,更得有過人耐心。
槍廠產品經理彼得達漢默:「組裝線員工都受過相關訓練,有些甚至還是專業槍匠。」工匠技藝擦亮德製手槍耐用招牌,他們的堅持,有時甚至「龜毛」到讓人難以想像。
手槍其實是精密工業,除了這種標準的校正工具之外,針對手槍不同的型號,還有不同的校正工具,比如說P99 PPQ,它們的校正工具都不一樣,而這三個櫃子裡,其實就儲存了大約5000多種的校正工具。
年產19萬支槍,要是不夠嚴謹,無法在真槍市場立足超過百年,產品在「外出見客」前,得先經過神槍手這關。試槍手佛羅里安:「站住!不可以進來!」機房重地、閒人勿近,因為靶場「真槍實彈」,一不小心就會引發意外,讓專業的來,才不會擦槍走火。
瞄準標的精確射擊,試槍手一天得射掉1000發子彈,200張靶紙雖不至於「彈盡援絕」,但抽屜裡靶紙的確越變越少,而且為了確保準度,每把新槍還設有嚴格的「及格線」。
試槍手佛羅里安:「25公尺射程裡,5發子彈都要落在8公分直徑的圓圈內。」長時間射擊,專業的試槍手都磨出厚厚的繭,但要打造出一把好槍。哲學就是不輕易妥協,並且事先針對所有可能狀況設想周全。
槍枝工廠的安檢相當嚴格,主要就是怕你在出廠時攜帶違禁品,像我剛剛就拿了這個槍管立刻就被儀器掃到。不只廠內零件絕不外流,產品還得耐用,畢竟槍廠主要客戶之一就是警察,隨便做做蒙混過關,可是會讓人民保母身陷險境。
槍廠產品經理彼得達漢默:「要做砂測試、生鏽測試、冷熱環境測試,以及三槍一萬發子彈測試,最重要的還是掉槍測試,我們要確認警察每天配槍還是安全無虞。」逐一檢視、不停查驗,槍廠堅持讓瑕疵品無所遁形,面面俱到才能「一觸即發」。
音樂提供:音韶唱片
《消失的國界》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三立新聞台(六)23:00
重播:三立新聞台(日)10:00、(隔週日)03:00
完整的內容,請鎖定三立新聞台《消失的國界》。加入【消失的國界】粉絲團,一起探索全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11334752206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