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乾隆發明「大挑」選官制度 臉蛋越好看官位就越大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乾隆發明「大挑」制度,只要相貌出眾就能當官。(圖/資料照)

▲乾隆發明「大挑」制度,只要相貌出眾就能當官。(圖/資料照)

古代不少人都曾歷經「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了靠科舉翻身、光耀門楣,不過應試競爭激烈,就算很會讀書,也不一定能順利當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清朝出現一種替多次落榜的舉人而訂定的制度「大挑」,只要相貌出眾、身材夠好,就有機會擺脫平民百姓的身分,當上官員。

科舉制度是平民百姓翻身當官的唯一機會,然而舉人人數眾多,想中進士更是難上加難,為了讓更多優秀的人才能夠當官、一展長才,在清朝舊制當中,已考三科會試但未中進士的舉人可挑選授任知縣,選任地方教職者則不受會試次數限制,但礙於舉人人數太多,能得詮選者不到十分之一,雍正年間甚至有舉人被拖延三十年仍未補官。

對此,朝臣多次奏議,希望能有疏通舉人仕途的方法,於是乾隆皇帝便制定了一項特殊的選官制度「大挑」,在每次會試後舉辦,只要是三科未中的舉人,就會由吏部依照外型和應對能力挑選,一等以知縣補用,二等以教職補用。

而吏部對於外型的挑選標準,據傳是根據「同田貫日身甲氣由」這8字訣,同、田、貫、日指的是相貌方正、頭大身直、肥瘦適中,都是好相貌,其中同、田、貫為一等,日為二等,這四種相貌是面試官們比較喜歡的,一般都能通過面試,並授予知縣或教官的官職,而身、甲、氣、由則是斜身、駝背、身材不勻稱等,這類樣貌氣質都不太行的,就只能回家乖乖讀書了。

這種以貌取士的方法,看上去不太公平,但實際上也是為數量龐大的舉人提供一條出路的權宜之計。由於每屆參加「大挑」的舉人人數一般為幾百甚至幾千人,不可能一個個去考察他們的才華能力,只能用觀察他們的容貌有沒有「為官之相」這種方法來提高效率;但其實無論採用何種標準,都沒有百分之百公平的選拔方式,「大挑」的選官制度固然不太合理,但卻可以杜絕科舉考試中舞弊和賄賂考官等弊病,所以也算是眾多不公平的選拔方式之中,最公平的一種方法了。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法院邀請考試院正副院長、委員進行詢答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